雷立柏 | 知识就是权力:白晋的西学梦与康熙的帝国策略
康熙对欧洲文字、文学和思想并没有强烈的兴趣,也不太理解。他掌握一些与数学有关系的知识,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但同时要阻挡这种知识向汉人的传播。王前 | 在银座单向街聊阿伦特与伯林
蛭田还在伯林的一封信里发现伯林在回答为何不公开批评阿伦特时,说他不想和阿伦特产生任何关系,即便是敌对的关系。阿伦特则没怎么把伯林放在眼里,因为她的论敌太多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开拓者乐黛云:“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
“也许我在未来十年,会开始写写我的‘负面人生’吧。”2021年5月9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特地主办的乐黛云新书研读会上,这位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北大中文系教授曾朗声宣告,未来她的个人书写或许会触碰到回忆里最真切的部分。这位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学者,在人生的后半程始终怀揣着“未完成感”。 当时在座听众的期待,在2024年7月27日凌晨画上了一个句号。就在巴黎奥运会拉开帷幕的同一个清晨,乐黛云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在对乐黛云的生平介绍里,最常提到的莫过于她是1970年代北大恢复招收留学生后第一批教留学生“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师之一,且在开拓比较文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推动“跨文化对话”上成就斐然,与学者汤一介伉俪情深。而她对“欧洲中心论”“东风压倒西风”和“东方中心主义”的批评,“革命青年”的经历,学术思想的转折,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新知的求索,以及不沉湎于苦难亦不掩藏傲骨的个性,外界知之不多。 不过,乐黛云的许多学生和友人都深受她的感召:“历史的回忆当然重要。但她不会陷在其中,她身上有一股力量。”对今天的很多背负生活压力、习惯向内收缩的年轻人来说,乐黛云的乐观和坚韧太宝贵。 与我们采访她的2021年相比,当前的世界局势越发波谲云诡。能够看到东西方思想各自的根源和光亮所在,并极力促成相互对话,更是这个时代值得珍存的价值取向。 “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这是晚年乐黛云的自我评价。她“能将真实的生命经验纵身入时代的洪流,在这一试金石上检视自身成色,留下此在的痕迹”,这也是我们重发此文纪念她的原因。 本文原发表于2021年6月。花都华侨农场访问记:海外中国人筚路蓝缕,在国内也同样熠熠发光
相比附近终日务农的村民,温姨一家及其他像温姨一样长期在国外打拼过的人的思维与想法明显更胜一筹,他们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场的全面转型与升级,为农场的产业多样化经营闯出一条路来,倚靠他们的先知先觉与身先士卒,农场拉开了产业化的序幕。 归侨身份让各国特色美食在华侨农场得以传承与光大,乡邻们在品尝各国美食过程中进行着跨文化交流,这样的朝夕共处与频繁交流,无疑营造了一个多样丰富文化的社区氛围,对于化解社区矛盾与争端、构建社区发展共同体、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增进社区治理效能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