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成农村小学音美教师不足,乡村儿童精神需求问题待解
这个男孩父亲入狱、母亲出走,由爷爷奶奶抚养。他性格叛逆,成绩在30-40分徘徊。但在学习非洲鼓三四个月后,他开始积极学习,语文成绩甚至提升到70分。 全国仅有30%的农村小学在音乐、美术教师数量上能满足教学需求,而超过70%的城市学校能满足教学需求。 -
北京教育考试院:未调整北京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考查方式
-
温儒敏:语文教材编写很难超越所在的时代
“减负”也不见得只是教材的事,不少家长恨不得让孩子在娘胎里面就开始认字,搞什么“胎教”。这是一种弥漫性的社会焦虑,投射到教育问题上了,成了“集体无意识”。 教材不是私人著作,是公共知识产品,要在社会上大面积使用,必须寻求社会的共识,考虑社会接受的程度。 教材不是单纯的美文汇编,要照顾到时代风气等很多方面,任何教材都不可能超越它所在的时代。 -
来了!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汇总
-
高考数学145分能破格上985?没那么简单,但数学一直很重要
按照以往的招生规则,入围的多半是整体成绩优异且相对均衡的考生,而那些数学单科突出,能考145分,但语文和英语略低的考生就无法入围,如今他们就有了面试的机会。 -
00:54
温一壶月光下酒,品林清玄诗中的清欢|那年今日
林清玄,出生于中国台湾,祖籍福建漳州,是当代作家、散文家。作品《查塔卡的杜鹃》《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入选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星云大师赞他“文如流水,语似冬阳”,南怀瑾曾笑言“我的下册,就交给他写了”。 林清玄家境贫寒,为了生存连蟑螂都吃过。面对贫穷与饥饿,文字为他构筑出了心灵的理想国。他8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时拿遍了当时中国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 2019年1月23日,65岁的林清玄因心梗去世。去世前一天,他更新了最后一条微博:“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
早教机构成“爆雷”高发区,千亿蛋糕怎么也不香了?
在前疫情时代,早教行业一直处于扩张的态势:线上线下各种机构各显神通,细分领域五花八门——英语、数理思维、大语文、儿歌、绘本、幼龄动画等等,均形成了专门的赛道。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早教行业的未来在哪。 -
“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和一轮针对性核查
根据冯喜良2021年的调研,大概有14%的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其中70%左右是主动的,还有30%左右是因找不到合适工作,或在过渡期而“被动”灵活就业。 据2023年5月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3届毕业生中,“慢就业”比例从2022年的15.9%上升至18.9%,接近总体的五分之一。 发现灵活就业生活与预期并不相符后,吴宣最终成为家乡的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虽然坐班制限制了自由,但她“终于感觉进入了社会链条,不再那么焦虑了”。 -
持续的生命教育:除了知识,你还能教会学生什么?
不止是语文教师,我觉得各科教师都应该深入地去思考,如何把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
这群高中生,为自己写下悼词:一节关于死亡的语文课
“我从第一届开始,有意识把死亡这个概念传递给同学,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让他们意识到活着本身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写悼词之前,她觉得成功的人生是大城市买一套房,站在最高点俯瞰城市,在商业世界如鱼得水。“但是我在写悼词的时候就想,一直待在最顶端活得也太累了,死前也这么累,好像不是我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