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空间里的松弛感,哪些城市能给你?
什么是自己的活法?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着“理想之城”的面貌。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连续第五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近30个量化指标,从生活舒适、市民引力、市民待遇和公共空间体验四个维度观察当今中国诸城现状,找寻城市发展范本。既关注通勤时间的分秒必争,也关注驻足空间的绿地诗意;既仰望城市天际线的高度,也试图描摹精神穹顶的弧度。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理想之城”从来不是只有唯一解。当抛出“公共空间为谁而存在?”这一问题时,答案早已嵌入城市的肌理。城市公共空间从“规模扩张”到“品质跃迁”的进化之路,始终揭示一个核心命题:城市的灵魂,在于能否为每个个体提供呼吸的缝隙。 公园里沉浸式秀场、听海图书馆的涛声伴读、缩短至5分钟的老年候车时间……这些具体而微的“人性褶皱”,才是城市真正的算法。 无论是AI赋能还是文化浸润,理想公共空间的终极答案,始终是“让每个个体在流动的城市中锚定归属”。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推出《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寻找中国“优质公共空间之城”。特舒适的温州
既要能搞钱,也要过得舒坦。这样的城市谁不想要? 生活舒适度“一般一般,全国第三”的温州,似乎越来越符合这样的期待。据南方周末研究院早前发布的57城生活舒适榜2024,温州在其中位列第三,相较上年提升了5个位次。新晋“黑马”的背后,是温州在通勤有因、安居有法和生财有道三个维度的均衡发力。 “舒适”二字中,藏着一个如何特别的温州?57城生活舒适榜2024:江浙城市逆袭一线 谁在靠“舒适感”争夺人才?
护舒宝“科学护健康大课堂”走进北大医学部,用科学守护女性经期舒适健康
突破智驾舒适圈,红旗天工05焕新智驾超值体验!
温桥 | 青年译者伏怡琳:用语言缝合世界与生活的裂缝
在文学翻译的世界里,伏怡琳得以窥见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因此,在别人眼中或许是“冷板凳”的笔译工作,在她看来却犹如舒适惬意的“真皮沙发”。丹麦Hygge,最平凡的“奇迹”
我和丹麦的Hygge不期而遇,那种传说中无法翻译的快乐,它是舒缓的,描述一种生活舒适满足的状态。 Hygge使丹麦文化输出最重要的一个产品成为一个形容词, 它可以用来形容人,也可以用来形容物,或者自然环境,它是一道让人心头一振随之一宽的神奇之光。 我的丹麦之旅,就是尝试借着那道光,去“翻译”一下这个存在于丹麦上自王室,下至平民中的生活概念。“散装”卫生巾的背后:我们距离“月经自由”还有多远?
提高一片卫生巾的生产成本,可以从卫生巾的基本结构入手,通过研发、选材、面料排列等不同方式,提升面料的舒适度、吸收速度、防侧漏性能,从而获得较高的溢价。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2020年8月)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⑥:照护就像独自执行火星任务
初入“照护王国”的旅程可能就像独自前往火星执行任务一样——陌生、不舒适、极其孤立——在无人培训的情况下,需要迅即掌握一系列新工具和系统。派你执行任务的控制中心似乎离你遥不可及,一切“救援”任务全靠你自己拿主意。 照护之旅与其他旅程的主要区别在于,尽管它可能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但前方的道路却无法确定。旅程可能只有几个月,也可能持续很多年。 照护之旅结束后,照护者应该允许自己悲伤、寻求支持并专注于自我更新。进行自我反省、追求个人兴趣和与亲人及更大的社交圈重新建立联系,可以帮助照护者找到超越照护角色的身份感。记住要善待自己,相信你的爱、奉献和努力真正发挥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