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送儿子进精神病院后也被确诊:警惕“精神病”的自由裁量权丨快评
现行《精神卫生法》是有一些bug可以卡的。除了精神科执业医师的“自由裁量权”很大之外,家庭成员也可以利用医生的这种“自由裁量权”,合法地对别的家庭成员施行人身控制,令其“被精神病”,从而达到支配后者的人身与财产等恶意目的。 -
电商基础岗位运营一年贪9200多万:“微权力巨贪”何以发生?丨快评
现在AI技术一日千里,人工智能或正在迈入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门槛,用AI技术辅助企业决策、审批甚至法官判案,或是大势所趋,有助于做出一致性、高质量的判断,同时抹除个人自由裁量的空间进而消除设租寻租的空间。通过AI技术与算法来反腐、来约束权力,前景广阔,对企业内部的权力来说,对政府公权力来说,都是如此。 -
当主妇20余年离婚获才5万家务补偿?媒体不应误导读者丨快评
夫妻共同财产平分或利女分配,本已承认与补偿了女方对家庭的贡献,包括家务。家务劳动补偿逻辑上是二次补偿。实质上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一个由头,给经济弱势方多分钱,由此创造了“全职主妇/主夫比在外工作挣钱者对家庭贡献更大”的逻辑。同不同意,大家可见仁见智。但已然损及了夫妻共同财产的逻辑基础:双方算细账、逐项定价的前提是夫妻财产分立、各归各。 -
上海公务员招聘成热点,人们的关注点还是公平与合理丨快评
有法谚说,“法律不外乎人情”。当然,这里的“人情”,并不是托关系走后门的徇私情,而是指发于人性的人类共同道德感情及民情秩序,本质上是自然法与习惯法。法律的制定、执行,都应该依托于人情、天理,而不应脱离于此,更不能相悖于此。不少案件之所以会引起公众极大的反对声音,就是因为机械执行法律条文,或滥用自由裁量权,而有悖天理人情。 -
“人货混装”引争议,根源在于定义不清+交警自由裁量权过大丨快评
随着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到外地自驾游也越来越普遍。交通执法的目的,是维护交通安全,而不能成为一些部门敛财的手段。此前出现的执法争议,有些是因为交警对法规的理解不同,有些则有“创收执法”的嫌疑。要减少争议,需要对违法情形进行更加明确的定义,减少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 -
被前婆婆索要10万带孙费,合理吗?从自由裁量权到家务补偿丨快评
在核心小家庭、各方权利意识高涨的背景下,当婚姻双方都要明算账的时候,法律与司法就应该不偏不倚,公正地给各方算清账、算好账,而不是和稀泥或玩“双标”。 -
一位落马女法官的朋友圈,丈夫曾任省高院庭长
她的丈夫也是法官,曾任湖南省高院民二庭庭长。在法院认定的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的48起事实中,有13名湖南、北京的律师向她行贿,还有一笔行贿是以律所的名义。 法院认定,詹支粮个人及家庭现有财产和支出共计折合人民币5088.6185万元、美元2.162万元。因此,詹支粮也被称为“湖南版张家慧”。 曾与詹支粮一起工作过的一位干部回忆,詹支粮对民事案件有自己的理解,“她说,民事案件就是纠纷,原告、上诉人都认为自己有理。有理没理、有多大的理,法官可以自由裁量,反正法官怎么裁量都有理。” -
在朋友圈给院长点赞,教师会更容易晋升吗?
学术权威的自由裁量里面,有人脉、近亲繁殖等私利目的,也有纯粹的“好印象”。好的学术评价体系,应该尽量减少这些影响,减少这种社交媒体互动的影响,减少个人公关行为的影响。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1日《南方周末》) -
卖5斤芹菜遭罚6.6万元背后:行政裁量权控制难题丨法眼
有力的监督是避免行政机关扭曲法律、夹带私货、搞“秘密法”的主要途径,其制度建设与关于裁量基准本身的制度建设一样重要。 -
网红村打卡有感:正确做事与做正确事
选择正确做事的,肯定最简单最保险,毋庸担责、不怕出错;选择做正确事的,必须担当、需要执著,在常识上实事求是,在常理上感同身受,在常情上接纳包容。如是这样,日常基层一线管理者在能力范围内,才能主动换位思考,才能主动将自由裁量权的那把尺子倾向民众幸福需求的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