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敞开政府大门,畅通社情民意
“见面三分情”,让政府大院的大门敞开,让民众都能自由出入,可以至少让公职人员与民众混个脸熟,了解到更多真实的社情民意。而随着民众出入变多了,这种接触也就不只是混个脸熟而已,而是可以慢慢发展到“在政府食堂共进晚餐”的常态化接触,街谈巷议与茶余饭后里的第一手民情民意,足以在第一时间让公职人员听到与观察到,这无疑是比“走基层”更为直接的了解社情民意的通道。 -
日本“少数派首相”石破茂能当多久?
当前日本政界正以不同于以往十多年的方式合纵连横。主要在野党已共同确认“将为实现政治改革而展开合作”。 在自民党内,主要派阀“形散而神不散”,目前并无一派能够独大,原安倍派议员的议席减至大选前的三分之一,但党内亦有议员明确提出希望石破茂辞职。 更希望将自己定位为“保守自由主义”的石破茂,能否摆脱“过渡政权”的标签,坐稳首相大位,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
“我想光明正大地生病”:拍下那些不被看见的情绪
“你告诉我情绪稳定是一件好事,就是否定我其他不稳定情绪的存在,这是不对的。情绪自由比情绪稳定更重要。” 她意识到,很多人需要把痛苦说出来,也需要让别人知道他们是生病了,“只不过现在生病的是情绪,”张晗说,“不是在作,也不是矫情。” “我在片子里也好,或者我对抗抑郁症的过程也好,都是积极乐观的。这样一个美好的灵魂,我愿意让大家看到。” -
美国大选倒计时,透视两党ESG分歧焦点与底色
美国大选不仅是两位候选人之间的角逐,更是美国社会深层次矛盾的一次集中体现。过去几年,ESG试图让商业社会参与到公共议题治理中,引发了美国舆论关于合法性与道德责任的广泛辩论:民主党倾向于结合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而共和党则反对ESG,这反映了两大政党在处理公共事务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根本分歧。 -
被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固定在轮椅多年后,逆转纤维化让她重获自由
-
普通人的“小确丧”,被他写得纤毫毕现
他在三十多岁时写道:“只有当她不在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我的自由对我来说一直比我的幸福更重要。”在五十多岁时写道:“现在我才明白,爱情与自由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制约,一个没有另一个是不可能的。”他善于刻画当代人的爱情和家庭生活,并在写婚姻生活的长篇小说 《七年》 中给时代下了份诊断书:“他们的道德想象偏向狭隘,但他们理解人性的弱点,准备原谅一切”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拜访修士之屋——伍尔夫的自由住所
从她的卧室可以直接走进花园。走过玉兰树、无花果树和茂盛的郁金香,便会来到紧挨着圣彼得教堂的工作室。房间的正中央是一张宽大的木桌,桌子后面摆着一台打字机。从她的书桌向窗外看去,外面是两棵高得醒目的榆树、伦纳德挖建的小鱼塘,还有绿茵茵的广袤丘陵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唐克扬:我要有间不同的教室 | 空间新语
在教室里,教师好像天然就站在屋子的前方某一面墙前,具有较高的权威。所有学生都向着老师这一侧观望。老师可以方便地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和举动,而学生们并没有选择看什么不看什么的自由。 空间一定具有某种秩序,只是传统空间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这种秩序是凝滞的、不可变更的。这种秩序又常被认为是二元化的和单面的。消极地参与这个空间的大多数人,并无管理空间的义务,彼此间也缺乏有效的联络手段;主导空间的人看似拥有极大的权力,实则也会承担非常大的压力。 教育既是被教育也是自我教育,当我们的学生不仅是为了拿到成绩积攒绩点的时候,他们也许已经为既求人又律己的创新做好了准备,没有黑板,同样能聚精会神地听一堂课,会爱上那没有任何隔墙但多智慧的教学楼。 -
全球秩序与中美关系:阎学通“激辩”米尔斯海默
“中美间正在发生激烈的安全竞争,没有消失迹象。未来的竞争将会集中在尖端科技领域。”米尔斯海默说,在国际体系中,强国的实力(capacities)可以预测,但强国的意图(intention)无法判断。 “全球秩序的新趋势是逆全球化,因为以特朗普为代表的民粹主义领导人,将国内潜在的社会经济问题归咎于全球化。阎学通提到,各国“特朗普式”领导人越来越多,大国不再青睐自由秩序。美国是带头破坏自由秩序和全球化的典型。 “美苏竞争定义了20世纪。中美竞争将定义未来的21世纪。”米尔斯海默说,在大多数时候,我的理论都是正确的。但理论是对现实和研究的简化,它不会一直正确。 “你强调权力平衡和大国的重要性,我更在意全球领导者对维护或破坏世界秩序的影响。”阎学通说,现在中美问题集中在,按照谁的计划、谁的想法、谁的议程来塑造全球秩序,怎么塑造全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