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部、应急管理部预拨10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丨滚动
-
面对暴雨洪灾,有哪些损失可以挽回丨一图读懂
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一些政策和金融手段能增加我们抵御巨灾的能力,减少损失。 -
00:47
台风“泰利”登陆在即!迟到的初台风更要小心
中央气象台预计,台风“泰利”将于17日夜间在广东阳江到海南文昌一带沿海登陆。作为我国今年首个登陆的台风,台风“泰利”显得“姗姗来迟”。在我国,初台风常在6月至7月出现,一般来说,来得越晚,威力越有增强的趋势。比如,2016年7月8日登陆的超强台风“尼伯特”,成了当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之一。 -
一个“地主”承包土地十年:“挣的钱全投进去了”
尽管被人戏称为“地主”和“地主婆”,但在农忙时,刘水波夫妇干的活一点不比工人少。2023年麦收那几天,刘水波平均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喉咙也哑了,吃了几天药。 由于投资太大,作为众人口中的“地主”,刘水波更像一位“佃农”,除了支付地租,还得偿还累积多年的债务。 有些自然灾害防不胜防。刘水波认为,假如2022年种了优质麦,亩产也像同学那样仅400斤的话,自己这一下就完了。 父亲刘芬方仍对包地充满信心。他打算5年之后让孙子“接班”,并在下一轮土地流转中将全村的地都包下来,这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 -
为山河做“体检”:一场500万人参与的自然灾害风险普查
跨部门数据的打通有赖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这次普查始于2020年5月,历时3年,先后有500万名普查工作人员参与,获取了近十亿条数据。 “我们以为住建部门应该有一些全国房屋的基础数据,沟通后才得知,住建部门多年来也没有完整的全国房屋数据库,”杨赛霓回忆,“当时我们就意识到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调查任务。” -
潘基文“非常生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没跟上承诺”
“按照预期,2020年到2030年间每年将化石燃料的生产减少6%,但是现在这个数据只有2%。” 按照现有的政策,我们可能会看到在世纪末,全球温度会上升28摄氏度,“要是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人类有可能面临着灭亡”。 -
十九大以来9“虎”被降级,肖亚庆降档最多|时政周报
一周时政新闻回顾(2022年12月17日—23日) 中央候补委员、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拟提名为省辖市市长候选人。上一任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也是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信阳市委书记。 近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下达54.76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 大理市委原书记高志宏被开除党籍和公职。2020年2月,大理市违法扣押征用由瑞丽发往重庆的防疫口罩,时任市委书记高志宏被免职。通报称,高志宏为谋求职务晋升和减轻处分,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 -
泸定震区水电受灾尚在排查,警惕地震次生灾害
甘孜州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掌握的信息是泸定周边的康定市、丹巴县的水电站没有受到影响,发电情况正常,而震中泸定县由于通讯中断,具体情况正在排查中。 “甘孜州每年都会对水电站编制应急预案,水电站是按照防8级地震进行设计。”地震发生前几天,大岗山水电站装备了震动监测的“新技术”,2021年泸定水电站地震监测系统也进行了升级改造。 地震影响下,水库库区周边一些陡坡可能会发生滑坡和坍塌等自然灾害,可能会对水库库体造成破坏。“9月份可能会有降雨过程,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次生灾害,例如泥石流等。” -
“树王”纪录连续刷新,为何不令人意外?
细、长、直,“像一根水泥柱子”,是很多人见到“树王”的第一感觉。想象下站在27层楼底仰视楼房的感觉,而这高耸入云的,是一棵树。 “森林里的一棵大树,就像海洋里的鲸。” 有文章提到,“树王”无一例外都生活在降雨量大、水汽充足、气候相对温和、受大风干扰破坏较小的区域,且是裸子植物——木质部由更细更长的管胞构成,单位面积上有着更强的支撑能力。 察隅和墨脱都是新物种的伊甸园。硬币的另一面是,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常受到地震、泥石流、山洪、滑坡和雪崩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
印尼迁都背后:“被威胁”的城市
雅加达地处爪哇岛沿海低地,受全球变暖等诸多因素影响,这里成为世界上地面沉降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过去的100年里有三十多个国家搬迁了首都。自然灾害、“大城市病”往往是迁都的常见因素。在许多案例中,迁都工程的巨大耗费和漫长工期,往往是一笔看不见底的负担,甚至引发政治危机。 “迁都对任何国家都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大工程,可能要几十年内才能看到成效,短期内很难做出评判。”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28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