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教“海上丝路”:当鲁班工坊、大禹学院走进东盟
鲁班工坊、现代工匠学院、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等一批职业教育发展品牌项目受到东盟国家广泛欢迎,“中文+职业技能”日益成为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合作前景广阔。 目前全球33个鲁班工坊中,有6个建在东盟。其中,柬埔寨的鲁班工坊是全球建筑面积最大、教学装备最齐全的工坊。 未来中国与印尼职教合作可以有多种思路,不仅是U-U(University to University)院校与院校的合作,还可以是U-U/B(University to University and Business)即院校和企业的合作。 -
“入学即就业”?揭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乱象一角
如果顺利,这类校企合作本应是“多赢”的局面。但这种承诺是把“双刃剑”,当无法兑现时,多赢就变成了互相伤害。 一份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向当地公安局递交的《刑事控告状》显示,该校与中航国铁合作四届共504个学生,中航国铁没有安排任何一个毕业生就业。 公司回应称2021年开始已无任何新业务开展,正在进入清算注销流程。 多地教育行政处罚的共同特点是只针对校企合作中的校方。合作中的企业如何处理,多部门表示“不立案”。 -
33所新设本科高校获批公示丨时政周报
沈阳“网红”文旅局长拟进一步使用。 年内第24名中管干部落马。 最高检:行政机关“超越职权”等可启动监督程序。 北京拟出台政策规范“二房东”转租。 -
江西省属中职将停办,释放了哪些信号?
“其实学校十来年都朝着升高职的目标在走,”江西一所省属中职学校招生负责人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自身角度来说,学校也符合高校升格要求。” 江西省职业教育存在两个突出的独有问题:招生空间不断被挤压,职业学校普遍遭遇招生难;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赣北地区,赣中南、赣西和赣东北地区分布较少。 -
大学生回炉读职校,寻觅旷野还是轨道?
在制衣班里,像谢婉这样的学生并不少,“有海外留学回来的,也有本科毕业来学习的”,老师都见怪不怪了。 化学专业出身的黄曼,对烹饪中的化学反应颇为着迷。她把读博计划搁在一边去学厨,“为什么我要做跟大家都一样的事情?” 袁靖把自己的职业道路概括为“本科学历为本,回炉经历为用”,但大学文凭仍是他的求职敲门砖。 -
他们在海外教粤菜,怎么翻译“焗”是一个问题
麦盛洪记得,“如果是华侨吃到鱼饼,他们还会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在国内上课,从厨房安全、原材料、调味到炒,要分五六个程序来教。到了国外,我们直截了当,就教几个易懂易学、材料容易买到的菜品。” “本科院校出海,是解决当地人的发展问题,但职业教育不同,拿烹饪培训来说,年龄、文化水平、经济能力没有限制,都可以来学,这可以解决生存问题。” -
校领导被举报收实习回扣应调查,职校不能把学生当“猪仔”丨快评
职业教育法规要求学生“应当”参加实习实训,实习经历就成了职校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一些职校拿着毕业证这一尚方宝剑,逼着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不去实习就不给毕业证”,实习时间太短,不能为学校带来足够“价值”,也不行。 -
中职学校数量十年间大减,但“这不是坏事”
2021年,中职学校数量较2020年减少了2602所,数据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异常。对此,教育部官网的注释显示,2021年、2022年的中职院校统计数据不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 安徽省的中职学校数量减幅最大,十年间减少了216所,降幅约为44%。河南省次之,减幅达到198所。 “这并不是坏事,就是要让办学质量差、招生少的学校被撤并,才能提升中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吸引力。” -
“价值观决定教育的水准”:一群教育者对内卷的反思
曹君观察到,家长把现实中的考评数据量化得一清二楚,最后得出结论——“我也觉得争这几分没有意义,但我不得不做。” 杨玉翠给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教授孙晓天发了封邮件,列上了孩子的问题。收到回复后,她又把回复内容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你看,教授都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说你厉不厉害?” -
没有高质量的职业前景,就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丨议教
中高职学校的升学率逐年上升,其中中职高达65%,而高职在20%-30%。东部省份一所职业学校智能制造学院的老师告诉我,他的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的比例高达70%。 我自己也走过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道路,从本质上说,我跟追求升学的职校学生没有区别。 “再也不想打螺丝了”,是我遇到的参加过“顶岗实习”的职校学生的普遍心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看不到好的职业发展前途,只有抱着希望去追求升学改变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