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烈犬咬伤募捐200万争议:医院称未开证明,轻松筹称家属自估金额
17日下午开始,小区微信群内,就有居民自发捐款。其中一位业主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其所在群给涵涵的捐款有三笔,分别是3566元、266元、1416元。 涉事楼栋管家表示,女童治疗费目前由物业垫付,“毕竟在小区里发生的事,该有的责任我们不会推脱的”。南方周末记者从轻松筹了解到,目前物业方的垫付金额在10万元左右。 超过50万元时,轻松筹规定应提交医疗机构书面证明。华西医院人员表示,医院“没有出具任何相关的费用证明”。截至20日8时,患儿预交费用11万元,已发生费用3万元左右。 轻松筹公关人员解释,考虑到孩子当时情况“确实非常危急”,“在家属跟医院沟通之后,由家属自己预估了这么一个金额,我们给她发起了(互助筹款链接)”。 -
西安某大学女生被63页PPT控诉出轨:如此公之于众侵犯隐私吗?丨快评
涉事女生不仅被指名道姓,点名身份,还有该女生的学生证、她和“出轨对象”的照片,以及女生与他们聊天记录的截图。这些信息都可能会被认定为个人隐私。不少法律从业者提醒,这种“揭私”式指控可能触犯法律。 -
从孙灏羽到武志红:能自证清白实属侥幸,不能放过诬告者丨快评
两起造谣事件之所以败露,都是因为事出偶然:刘某慧虚构性侵的真相,靠的是同伙“良心发现”才大白于天下;此次武志红迅速得脱冤屈,也是因为有人恰好发现了“聊天记录系搬运”。 “性侵性骚扰取证困难”异化成借口:“因为取证困难,所以不能要求我举证”,这是对“谁主张,谁举证”法治原则的侵犯,让被指控者陷入了自证清白的境地。 司法机关有必要加大执行力度,严肃追查涉事者的刑事责任,以诽谤罪起诉涉事主体,让造谣者付出必要的代价,如此才能有效抑制网络上此起彼伏的造谣诬陷之风,保护好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也能避免“狼来了”的悲剧上演。 -
02:10
聊天记录与脖子“红印”: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一审关键证据披露
同样被周某控告性侵,同样涉强制猥亵罪,相似的环境,同一个时间段,王某文与张国为何结论不同?在律师孟粉看来,张国事后承认强制猥亵行为的聊天记录是本案的关键证据,张国当庭翻供,不影响该犯罪事实的认定。而在王某文的一位代理律师看来,王某文之所以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关键就在他脖子上留下的“草莓印”(吻痕)。 -
“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一审宣判:罪与非罪的界限
在律师孟粉看来,张国事后承认强制猥亵行为的聊天记录是本案的关键证据,张国当庭翻供,不影响该犯罪事实的认定。 周某当晚是否醉酒以及是否因醉酒失去意识,成为本案一审争议焦点之一。张国及其律师主张,周某未因醉酒进入无意识进而不知反抗状态,但一审法院对此观点未予采纳。 在王某文的一位代理律师看来,王某文之所以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关键就在他脖子上留下的“草莓印”(吻痕)。 -
“宝贝为什么不回家”:一个学者调研的五个认亲家庭故事
“我访谈一位父亲时,注意到他和儿子的微信聊天记录,最近的一次对话已经是在半年前了。” “做这个研究前,我也会认为,认亲后就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但个人的生命经验很复杂,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13日《南方周末》) -
讲真,微信聊天记录到底重不重要?
近日,传出微信拟推出聊天记录付费云存储服务的消息,该话题迅速引发热议登顶微博热搜。微信作为国民度颇高的即时聊天工具早已成为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使用微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聊天记录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值得我们为之付费云储存吗?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微信聊天记录到底重不重要。 -
北大女生自杀续:女方生前曾被打,男方向警方谎称女友未自杀
恢复的一段聊天记录表明,2019年5月15日凌晨,牟某某在疑似动手打过包丽之后,发微信向后者道歉。 海淀派出所民警再次联系牟某某,特意问其包丽是否有自残自杀行为,牟某某称包丽“确实没有自残自杀行为”,只是由于吃了晕车药感觉不适,民警问其是否需要协助,牟说不需要。 包丽母亲的代理律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案卷材料显示,牟某某洗胃的“诊断证明”是假的,警方曾就此到医院调查过,牟某某本人也承认是假的。 -
62岁买营销课,“我妈掉入‘靳东’、‘马云’的坑”
“他们首先让母亲交1700元‘互联网营销课程’培训费。对方在微信小程序上为她提供了一套‘精品课程’,课程群里只有母亲一人是客户。” “我们看到母亲在抖音跟‘马云’的聊天记录,触目惊心。她说,‘说起来很寒酸。到处去借,他们都不相信我。说我是被人骗了。我没有办法,只有把最心爱的一对耳环也当掉了。到银行取出社保两千元。凑齐四千元。可以解决一下燃眉之急。’标有马云头像的对方回复,‘只要你用心努力了,我会看得见的。’” 直到现在,母亲仍在积极为对方转账,但她拒绝告诉我们具体的转账信息。 在这场并不难识别的骗局中,将老人从骗局中拉出来并不容易,即使想要寻找证据也非常困难。 -
金融圈炸锅!金融机构要集体降薪?工作20年员工月薪3000元?四大行凌晨紧急回应
作为金融业的“金饭碗”,银行从业人员近期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近日,网上有关国有金融机构要降薪的传闻引发热议。一则聊天记录显示,应政策要求影响,全国金融业要全体降薪,银行业人士普遍表示,降薪已是“常态”,甚至有基层从业人员感叹,已“降无可降”。 8月7日凌晨,四大行集体回应薪酬问题,称目前没有降薪安排。150万员工吃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