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杭侃:文博考古发展仍受制约,需“国家顶层设计”
“博物馆不是研究机构,文物系统一年要做3万个左右的展览,但是在2016-2021年五年之间,全国各个基金里面,关于博物馆学的只有10项。博物馆拿一个课题、做一个研究都很困难,这样肯定就会制约这个学科的发展。”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研究资料的学科,就这个学科来说,它只有一定的需求量。一年可以审批下来多少平方米可供发掘的考古工地,相应地需要多少发掘的人员,这个都有一定的限制。” -
00:54
陕西考古发现中国最早金铜佛像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9日透露,考古人员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成任村东南发掘了一组6座东汉晚期墓葬,并从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两尊金铜佛造像,一件为释迦牟尼立像,另一件为铜五尊佛像,呈片状。这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独立金铜佛造像。之前普遍认为这一时期已出现佛教形象元素,但均是依附于摇钱树、魂瓶、建筑等的装饰图案和部件,而独立的、体现宗教信仰意义的佛像到十六国时期才出现。本次发现把佛像在我国出现的年代提前了200年左右。 -
三星堆这一年:连创中国考古史之最,“惊喜还在后面”
“这次考古发掘是中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力量最强、设备最先进的一次……”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在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及为什么它们能融合在一起,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三星堆在这方面是非常典型的节点性的遗址。” “1986年挖出来两个坑,我们研究了三十年。接下去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修复之后是文物的展示,若干年后,公众可能会在三星堆博物馆的新馆中见到这批文物。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9日《南方周末》) -
古城新登:千年文脉系圣园
沿富春江最大支流渌渚江上溯,山环水抱之中有一处古城名叫新登,“晚唐三才子”之一的罗隐出生于此,苏东坡在此写下《山村五绝》却招致新党忌恨,明朝时抗倭而“众筹”筑城……时至今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浙江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正和学宫遗址上建起的中学相依为邻。 新登古城是中国大地上众多默默无闻的古城的一个缩影,故事就像历朝历代夯实、遗留的地层一样丰厚。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日《南方周末》) -
考古圈力挺小师妹背后——那些沉默的“逃兵”
三个月田野实习后,霍旭佳坚定地从考古学专业转了出去:“我不喜欢和土打交道,我还是喜欢在城市里面。” 一直等到毕业,李明翰也没等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招聘消息,他家人急了:“不能一毕业就失业,念了这么多年书,最后连经济能力都没有,一分钱都赚不到,回来多难看。” (本文首发于2020年8月13日《南方周末》) -
2019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价值:带来新认知 形成新学问
2019年度重要考古发现众多,竞争激烈。今年,公众和考古领队、评委们第一次“在云端”同步见证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诞生。 陕西省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每一项考古新发现都深化了我们对于一个学术领域的认识,也提出了一个新的线索和需要持续关注的研究方向,实证文明发展历程。 -
河南巩义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不排除是黄帝时代都邑所在
●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实证了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用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宏大的建筑规模,前殿后寝的格局,包括北斗九星与“天下第一”的关联,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不排除双槐树遗址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 ●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确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河洛古国的发现,可能将改变“中原的中心地位是从夏代才开始的”这一认知 -
化石猎人:越来越重要的 “半专业化”地质考古爱好者
在中国,专门研究古生物的专家屈指可数,如果仅靠几个专家用脚步去丈量大地,从而获得大量野外发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遍布全国的“化石猎人”就变得犹为重要。“化石猎人”泛指 “半专业化”的地质考古爱好者。近年来,他们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不断有所发现,这给中国古生物研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
山西发掘一晋国晚期高等级大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日前发布一晋国晚期高等级大墓的考古成果。考古 -
驶出历史迷雾的“南海Ⅰ号”,从哪里出发?要驶向哪里?
1987年8月,一艘在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的古船,在广东阳江市以南20海里左右的南海川山群岛附近被发现。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南海Ⅰ号”。对“南海Ⅰ号”的打捞和考古发掘工作已持续超过30年。 8月6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会上,南都记者获知,2014至2019年,“南海Ⅰ号”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