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核高校教师,不能“一把尺子量天下”丨议教
作为美国舶来品的“非升即走”,无论是说法还是制度设计用在高校,实在是阴差阳错。其实美国高校并无“非升即走”(up or out)的说法,这个说法只有在公司、团队等更加商业化的机构中才会见到。在高校中,与所谓的“非升即走”有关联的术语是“终身教职轨道”(tenure track)及其制度设计。 -
多所高校规范大学生用AI写论文:应重新思考知识的生产与传授模式 | 快评
“AI写论文”的问题可以化约为:旧有的知识传承与知识生产模式,如何适应AI模型带来的冲击。全球高校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精英过剩”“博士危机”的现实,旧有的学科设置与教学科研体系如何不至于沦落为“还不如交给AI”,将是比“如何看待AI写论文”更为重要的问题。美国沃顿商学院伊桑·莫利克就在去年要求“我的学生必须用AI写作业”,展现了主动求变的前瞻性。 -
56年来的首次校园逮捕,引爆了美国高校的反以浪潮
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4月18日下午1点30分左右,全副武装的纽约警察涌入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大规模抓捕参加反以色列抗议集会的学生,引发空前震动。一场美国高校师生的反战抗议潮,也开始逐步蔓延至全美其他大学校园。 -
美国高校:巴以冲突的“第二战场”
高潮出现在4月18日的白天。在《纽约时报》的记录中,4月18日下午1点半,身穿防暴装备的纽约市警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驱赶抗议学生,逮捕了超过100人,暂无人受伤。 苏明哲所在的纽约大学于4月22日进入大规模抗议阶段,当天是犹太人的逾越节。“下午,有近200人集中在学校门口,支持巴勒斯坦和支持以色列的团体都有,前者人数更多。” 随着4月24日美国参议院批准以色列军援法案,亲巴勒斯坦抗议者的反对呼声再次提高。高校抗议席卷民主党控制的东西海岸,甚至蔓延至共和党主导的德克萨斯州。 这场高校抗议浪潮,如同2020年的弗洛伊德事件一样,正在分裂美国社会,只不过这次撕裂的是阿拉伯群体和犹太群体。 -
从“教育投资”的角度,看大学该不该给家长寄成绩单
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业,家长缴纳学费,学校教育学生,并定期汇报,这是委托和交付合作。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样的职业伦理应受尊重。 美国学校的寄送内容有学习报告、生活报告,综合评价。报告多以纸质书信寄出,还会有老师或校长签名,显得严肃庄重。报告的邮费多是家长缴付,经常寄丢(有些是被学生截和),这算是缺点吧。中国高校的短信推送略显潦草敷衍,也算有方便的优点吧。 -
藤校校长被迫说Yes or No,巴以冲突撕裂美国大学
可以看到,犹太学生和阿拉伯学生没有别的共识,但他们都相信,美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偏见。 在主流舆论引导下,巴以冲突不但撕裂了美国高校,也刺激了高校内的“取消文化”。 谈论巴勒斯坦“已经成了美国公共生活最后的禁言区”。犹太学生和阿拉伯学生没有别的共识,但他们都相信,美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偏见。 -
谁走谁留 ——美国高校的终身教授体制
(本文首发于6月24日《南方周末》) -
美国高校文科大收缩, 社会学缘何成最大受害者
由于研究对象的分散,社会学的学科界限模糊不清,甚至被讥笑为“剩余社会学”——各学科剩下的边角料都打包给社会学了,给各大学科当“保姆”的角色,在学术庙堂里的位置确实比较尴尬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5日《南方周末》) -
越来越多美国高校因疫情下“逐客令”,中国留学生怎么办?!
一些美国大学要“封校”了!这是过去几天来中国留学生圈子最关注的新闻。 -
美国高校如何“停课不停学”
美国教育界对疫情的反应速度之快,我击节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