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真人信息造假学历:真实诚信既应是为人的底线,也应是高压线丨快评
由此可见,对公众人物的舆论监督为何重要。只要你造了假,有网络或纸质留痕,哪怕当时没有立马露馅,说不定将来某个时候就被挖出来引爆了舆论而身败名裂。 一家拟上市公司的老总学历造假,意味着其诚信有重大问题,你敢相信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方面她都坚持了真实诚信原则吗?对这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你敢毫无保留地予以信任吗? -
十亿网民该如何规范说话:学者众议国家整治网络黑话烂梗
2020年社会关注的“杀妻分尸”案,网上很快出现了“化粪池警告”“绞肉机警告”这类恶俗的烂梗。传达不良价值观往往具有“审丑”倾向,使用者习惯后审美也会降级。 随着网民扩大和市场下沉,网络语言的社会批判或舆论监督的色彩减弱,反之,恶搞戏谑、博眼球、为了新奇而新奇的情况越来越多,趋向于游戏化、戏谑化和低俗化。 语言发展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一些好的语言表达会保留下来,一些坏的语言表达会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比如“点赞”“粉丝”“雷”已经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 -
“小区物业称不可能先救明星”:把水搅浑、泛政治化岂可用于危机公关?
有论者形象地把如今网络舆论场形容为“一个巨大的蛐蛐罐”。简言之,在这个蛐蛐罐中发生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挑动一场对立和混战来消解。对立一旦形成,问题的肇事方即可全身而退。混战如果天长日久,那么那个最初引发混战的问题也可能会被遗忘。 “文科生VS理科生”“南方人VS北方人”,还有最经典的“男VS女”,这套斗蛐蛐大法的一次又一次的奏效,也在一次又一次拷问这个舆论场上的每个人的灵魂:“我们真的是这样的生物吗?” -
伪造身份成为菲律宾市长的华人女生,和她的黑产帝国兴亡史
一系列的证据勾勒出了一段横跨二十多年的跨境犯罪发展史。 一个经商失败的商人,举家移民至菲律宾试图重整旗鼓。这家人的大女儿后来以假身份Alice Guo成为菲律宾一个县级市的市长,以及当地一系列黑产的保护伞和白手套。 表面上看,Alice Guo是一位漂亮而亲民的市长,一名热衷芭比粉和玩偶的女生。而在她的掩护下,黑产园区里不断上演着绑架、诈骗、非法囚禁等一系列恶性犯罪,受害人以中国公民为主,也涵盖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等多国公民。 这一系列事件也伴随着2024年菲律宾官方对与Alice Guo相关联的黑产园区的扫荡以及对Alice Guo身份问题听证会的举行,引起了菲律宾举国舆论的关注,并进一步促使菲律宾当局在2024年7月22日全面禁止离岸博彩业务这一黑产高发区的合法存在。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发言人于7月25日表示,这个决定顺应民意,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方愿与菲方继续加强执法合作。 7月26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以“工业园”名义为跨境电诈提供场所等应认定为犯罪集团。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根据郭家的活动痕迹,以及独家获得的数十份菲方资料,逐渐勾勒出了这一事件的概貌。 -
“男子打媳妇”假消息冲上热搜第一:狂欢反映网络舆论生态 | 快评
这样一条充斥着虚假信息的微博登上社媒热搜榜第一,正是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的一种反映。在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中,“男女对立”“恐婚”之类的消息,往往会受到极大的关注,吸引巨大的流量。一些自媒体深谙流量密码,特意发布挑起性别对立的话题,吸引眼球。甚至一些机构媒体的从业人员,也放弃了客观报道的职业操守,使用春秋笔法,来迎合网络情绪。 -
打击“网络黑社会”,向“赛博审判”说不
如何驱散网络戾气阴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如何界定网络批评和网络暴力的边界,如何更有力地打击网络“黑恶势力”以及各种有组织的霸凌与开盒行为,如何更有效地从网络入手维护和改善文化产业营商环境,是值得全社会思考的问题。 -
“抗癌神医”的网络舆论战
侯元祥儿媳李建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审判决后,侯元祥想利用网络喊冤,当时曾要她家孩子的照片,她担心孩子会受影响,就没给。 吴鹏飞在多个平台上连续发布题为《民间中医冤案》的短视频,如今已经播到第101集,吴鹏飞称侯元祥是“中医治癌第一人”,有“独门医术”和“惊世疗效”,“堪称一位国宝”,“身上的每根汗毛都是金子”。 “(侯元祥假药案)等于把所有民间中医都团结起来了。”侯元祥假药案二审裁定发回重审后,侯元祥的支持者们一片欢腾,纷纷在网上发布“喜讯”。 -
男子用16.8万彩礼钱环游中国:抽身离开也是一种觉醒
2015年,郑州一位女教师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红网络,舆论盛赞她自我觉醒、勇于追求个人自由、活出自我。朱某决定退婚,然后基于同样的动机,花自己的积蓄去环游中国,也理应得到同样的评价。作为一个成年人,无论男女,不想过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想要追逐自己的梦想,也能为自己的决定负责,都无可厚非。 -
视频小作文与泛道德批判:真的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吗?
道德批判的目的在于在道德层面上褒美贬丑,惩恶扬善,进而推动对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然而“泛道德批判”则不然,道德败坏者站在“正义”的高地上抨击他人道德沦丧的怪相和闹剧比比皆是。“泛道德批判”不但不能助推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反而使得拉大旗作虎皮的投机小人得以横行网络,不但造成舆论监督失焦,还形成 “以无德治有德”的社会道德退步。 -
无锡警方通报“三岁女童遭猥亵”子虚乌有,造谣诬陷应被追责丨快评
即使最终大众舆论得以翻转,但写小作文、发小视频的始作俑者往往也不会受到法律追究。这已经成了一股恶劣的网络风气,搞得人人自危。有必要依法追究这些诬告陷害者的责任,只有如此,才能减少网络诬告泛滥的现象,还网络空间以清朗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