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网民该如何规范说话:学者众议国家整治网络黑话烂梗

2020年社会关注的“杀妻分尸”案,网上很快出现了“化粪池警告”“绞肉机警告”这类恶俗的烂梗。传达不良价值观往往具有“审丑”倾向,使用者习惯后审美也会降级。

随着网民扩大和市场下沉,网络语言的社会批判或舆论监督的色彩减弱,反之,恶搞戏谑、博眼球、为了新奇而新奇的情况越来越多,趋向于游戏化、戏谑化和低俗化。

语言发展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一些好的语言表达会保留下来,一些坏的语言表达会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比如“点赞”“粉丝”“雷”已经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

责任编辑:何海宁

因习惯用网络语言,学者担心小学生词汇贫乏。视觉中国图

因习惯用网络语言,学者担心小学生词汇贫乏。视觉中国图

在小学门口接孩子放学时,周妍发现,小学生聊天时,会频繁使用“你个老六”这种网络语言。“他们不考虑网络语言具体含义,但能立刻理解词语适用的语境,并在社交圈内反复使用。”周妍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

作为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这一细节也正是她自2013年以来的研究对象:网络语言。中国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历经三十年变迁,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网络语言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不少词语已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

然而,在网络用户层级呈现明显下沉的背景下,一些受访专家认为,网络语言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趋势。这一趋势在近日也上升成为了国家行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其中要求整治网络“黑话烂梗”。

“近两年,网络黑话烂梗在互联网空间呈泛滥之势,确实需要进行专门治理了。”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主任邹煜认为,专项行动的核心目的,是唤醒大家对于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意识。

如何辩证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发展,又该如何在互联网大潮中规范语言文字使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四位学者,以期研讨其中症结。

邹煜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主任

沈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杨旭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周妍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左起为邹煜、沈阳、杨旭、周妍。受访者供图

左起为邹煜、沈阳、杨旭、周妍。受访者供图

来得快,去得快

南方周末:我们该如何定义黑话烂梗?

杨旭:黑话烂梗都属于网络语言,但不是所有的黑话烂梗都带有负面意义。我认为此次专项行动整治的黑话,是那些在形式上违反了语言文字规范、在语义上关联不道德、不合法语境的负面表达。比如有人利用谐音、拆分、模糊、颠倒违禁词等方法来躲避审查。

至于烂梗,则指那些被滥用的具有调侃、讽刺、歧视等意味的贬义表达,尤其是那些存在无趣低俗、造谣污蔑、暴力色情的梗。烂梗可能是语言文字形式,也可能是表情包、GIF、视频、故事等其他载体。

周妍:黑话烂梗一般指比较低俗的网络语言,甚至会触及大众底线。还有一些网络语言,内容和形式并不一定低俗,但过于泛滥,也会使其变得十分庸俗。例如,许多网红打卡点有路牌:“我在……很想你”“想你的风吹到了……”初见很温馨,但当你在每个地方都能看见,你会认为它很烂俗。

南方周末:在语言表达形式与传播方面,黑话烂梗具有哪些特点?

邹煜:许多黑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吴依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9)


138****8861
回复

138****8861

01-17

今天考试考了😭

138****2207
回复

138****2207

2024-12-07

建议阅读曹林的《时评中国4》有几篇文章谈论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些垃圾细究起来其实是源自于动物的本性,有些年轻人不懂得前方有暗礁,不懂的怎么去避开它。

EasonA4
回复

EasonA4

2024-11-04

是我自己想用“网络黑话”的吗?到底是不是呢?

暂不留名
回复

暂不留名

2024-11-04

这不就是当代的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吗?有些趋势是很难逆转的。

一懒,众衫小
回复

一懒,众衫小

2024-10-28

当代人无法退回无网时代,但这不是随波逐流的理由。领悟汉语之美,学会好好说话,这也是对所有人负责。

大眼小世界
回复

大眼小世界

2024-10-24

烂梗的未必很大,毕竟网络用语来的快去得也快,一个孩子去年说你个老六,今年说我谢谢你啊老师。可怕的是,那些污辱性的脏话,无论男女张嘴就来。

笑凡不闪火
回复

笑凡不闪火

2024-10-23

你不从源头治理网络乱像,不从长期教育变革学生思想,不减轻学生压力,只会整天搞所谓的量化考核管理,最后你的实践成果全部是量化的数据,不是切实的行动结果。

勇敢记者冲冲冲
回复

勇敢记者冲冲冲

2024-10-23

广告法的违法成本可太低了。

159****3543
回复

159****3543

2024-10-22

广告法不允许极限词

西柚🍸

2024-10-21

把最写成蕞应该是无奈之举吧 。 小红书等平台不允许帖子里有 最 第一 之类的夸张表达,但是 最 这个词又要经常用 博主们才不得不写成 蕞。 可以说罪魁祸首是某些社交平台

我不理解
回复

我不理解

2024-10-22

很多已经看不懂了

159****7687
回复

159****7687

2024-10-22

老师和家长要教给孩子用好词好成语代替“666、yyds”这样的词

傑
回复

2024-10-21

对私权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shaoxiyu
回复

shaoxiyu

2024-10-21

黑话的变迁

南周读书郎
回复

南周读书郎

2024-10-21

网络黑话确实很难说清楚到底好还是不好,方便快捷又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现在很多人连“在”“再”“的”“地”“得”都不会用了,更有甚者“买卖”不分等,规范文字的书写和使用及表达很重要‼️

185****0455
回复

185****0455

2024-10-21

倒不如说黑话存在的原因和平台的管制不无关系 交流不得只能求缩写谐音代替 烂俗的泛滥不仅仅在于用的人 平台的管制也应该改进

南周用户
回复

南周用户

2024-10-21

网络梗最大的危害是劣币驱逐良币,大家喜欢用这些烂梗会逐步的忘却其他更加精准表达的词汇,长此以往我们中华优秀文化有可能会失真

西柚🍸
回复

西柚🍸

2024-10-21

把最写成蕞应该是无奈之举吧 。 小红书等平台不允许帖子里有 最 第一 之类的夸张表达,但是 最 这个词又要经常用 博主们才不得不写成 蕞。 可以说罪魁祸首是某些社交平台

dame
回复

dame

2024-10-21

其实主要看黑话的界限,作为教育类新媒体运营,能说的词很多都不能说,有时候连“小学”“指导老师”这个词都被平台警告限流🤣

谁家QQ糖

2024-10-21

这不就是黑话吗😂

181****6779
回复

181****6779

2024-10-21

这是一段带货直播间“黑话”的使用例子,仅供参考: 欢迎各位宝子们来到我的BB间(直播间),今天活动,给大家发FL(福利)了!这款绝对ZP(正品),三件只要9.9米(元),质量保证是同类中的TOP1

洛东西山殿
回复

洛东西山殿

2024-10-21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问题是有些东西「乱」是正常的,那甚至就不能叫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