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校可适度扩容,但需要警惕“扩张潮”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大举扩张,不但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还面临两个现实问题,一是进一步挤占普通本科、民办院校的发展空间,二是缺乏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 在明知适龄学生会在十多年后大幅减少的背景下,还鼓励高校大搞征地扩张,就缺乏足够的理性,难言科学决策。厦门大学书记张荣:综合性大学如何打好“特色突围战”?
综合性大学想发展好工科,应尽可能避免全面铺开和同质化竞争,要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打好“特色突围战”。通过重构学科生态、对接产业需求,推动综合性大学的工科从“支撑性学科”向“引领性学科”跃升。 对于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引进的陶华冰博士,学校立项20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他聚焦真问题展开研究。在最开始的四年,陶华冰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科研产出,但经评估,他的技术路线科学合理,科研方法严谨规范。因此,学校持续给予他相关支持。2024年,他研发的质子交换膜制氢电解槽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全国人大代表雷杰:成人打疫苗,需创新支付方式
我们也应该研究一些政策补偿机制。比如,既然疫苗接种节约了医保经费,那么医保经费能否通过政策转移给中老年人接种疫苗?部分地方已有尝试。 健康中国发展到现在,我们不仅仅要用健康教育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健康促进”,区别在于“促进”有干预措施,有些健康行为我们不通过干预也许得不到好的效果。从基础研究经费到“拎马桶”问题,上海代表团审议预算报告现场
在2025年的预算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金量增加百分之八点几,基础研究经费总量增加百分之十几。”他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自由探索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大部分青年科学家能够承担的第一个国家项目。在这个意义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金量“增加得有点慢”。4位省级党委书记同日上任丨时政周报
多名副省级官员被增补为省政协委员。 2024年落马中管干部达58人。 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 2025年春运自1月14日开始,2月22日结束。 一周时政新闻回顾(2024年12月28日—2025年1月3日)50万年薪、零收费教育:神木的探索与“缓冲”
2021年至2023年,神木投向基础教育的经费累计达到72.75亿元,每年都超过了20亿元。每年的开支,相当于一个贫困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总和。 煤田开采后,煤老板和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快速拉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神木县领导提出,未来五年,神木要在各个领域和环节架设“缓冲带”,用公共财政分流财富,减少财富膨胀造成的紧张感和敌视情绪。国内演过的至今不到10部,黄礼孩为何扎根诗剧
在国内,大多数人提到诗剧,还是在1920年代左右,当时产生的一批诗剧作品如郭沫若的独幕诗剧《黎明》、白薇的三幕诗剧《琳丽》等打开了现代诗剧之门,之后其他诗剧作品也慢慢散见于刊物之上。 在《成连与伯牙》剧中,她本来想做立体屏幕,增强诗剧的空间感,最后也是因为经费原因,只做了单面屏。8起行政执法“不当”案例成全国典型,首次集中通报|时政周报
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唐山市委书记易人。 2024年截至目前全国持枪、爆炸犯罪案件同比下降25.8%。 2023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超3.3万亿元,同比增长8.4%。 一周时政新闻(2024年11月9日-15日)申请人请托专家操控评审:警惕内部勾兑瓜分政府科研经费
所谓的“学术共同体”确定立项与政府资金分配,存在着裁判员与运动员两种身份的利益冲突问题。 请托可以通过私人关系如同学、校友、老乡与师兄弟姐妹等进行,其中最容易形成且最坚固的是通过师徒传承与同门关系形成的学阀,一个或少数几个学阀完全可以把持某个研究领域,垄断研究材料、控制学术评价,进而掌握分配政府科研经费之权。一款老药“消失”之谜: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
医疗经费有限的资源约束条件下,进口原研药并非消失,而是正在进行一种结构性的优化调整——专利到期后,集采中选的过评仿制药大批替代原研药,省下来的钱,给到更多创新药,“这种药品专利悬崖是一种必然趋势,全球都一样”。 进口阿奇霉素三种剂型在大部分省份仍正常挂网销售:注射剂在全国26个省份挂网销售,在5个省份未挂网;干混悬剂在全国23个省份挂网销售,在8个省份未挂网;片剂在全国30个省份挂网销售,仅上海未挂网。 现实中,不少医院针对一些集采未中选药物,选择“少使用甚至不采购”,一刀切式地完成集采“硬指标”,甚至将控费与评优、绩效、奖惩机制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