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向绿,如何助推低碳经济破浪前行|2024企业双碳行动力调研
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过程中,金融业积极发挥资源配置优势,给予绿色产业有力支撑,但是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场景的丰富性仍待拓展,金融机构对项目的绿色效益、ESG风险和价值的测算能力也应进一步提升,真正纳入投融资各环节,为经济社会和自身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年中经济观察)
-
世界经济论坛安格斯·柯林斯:中国仍是全球经济活动关键驱动力
在参与调研的全球63位首席经济学家中,82%的人预测今年的全球经济将稳中有升。该数据几乎是年初调研的两倍。 尽管最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及经济活力使其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关键驱动力。 尽管风险普遍存在,但首席经济学家们对全球供应链的前景仍表示乐观,至少今年出现重大断链可能性不大。 -
狗咬后,除了打疫苗,这些问题容易被忽视
狗咬伤后,不必等到医院由专业人员清洗,要第一时间用大量水冲洗。相较于延后由专业人员清洗和消毒,非专业人员及时冲洗的效果要好上十倍,能将狂犬病的总体风险降低99%以上,如能用肥皂水、酒精消毒液等进行清洗和消毒则效果更好。 预防人类狂犬病最经济的方法是消灭犬类的狂犬病,从源头阻断传播。给狗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
汇丰银行主席王冬胜: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绝非一蹴而就|两会金融界之声
中央层面成立跨部门专家小组,应包含国务院主管科技、经济、金融等部门,同时应吸纳不同类型的科技龙头企业和全链条金融机构代表参与。 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先导,通过科技项目推介、差异性监管措施、政府税收优惠及保险等政策补贴、项目退出机制完善等方式鼓励并吸引民间和海外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转型。 监管机构对于向科技创新和转型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应实施差异化、制度化的监管措施,以及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 -
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如何重兵布阵2024年?
继2023年,服务实体经济这一热门词汇再次出现在多家银行的官方表述中。“四大行”均表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 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银行贷款余额占比为10.2%。而同属于五大业务范畴内的绿色金融贷款占比已达19.2%。这意味着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急需发力。 “四大行”均提及,要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具体到重点防控领域,则提到了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这也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要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交行、光大和广发在内的多家银行也做出类似表态。 -
见义勇为也需物质奖励:免除英雄后顾之忧,让正义与勇气放光 | 快评
子贡自掏腰包给在国外被奴役的鲁人赎身后不要国家的钱,孔子不赞成;子路救了溺水者后接受了人家的谢礼,孔子很是赞成。因为孔子主张绝大多数人都能奉行的道德,而不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超道德。正义感、勇气与荣誉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只是有强弱大小的差别。免除见义勇为的后顾之忧,说到底是让受益者与社会从经济上分担见义勇为者的风险与成本,让再小再弱的正义感、勇气与荣誉都能尽量转化为挺身而出的行动。 -
金融业如何自我变革?|2023新金融发展报告①
一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各相关部门、机构、企业等相互协同良性循环的结果,而非凭借任何单方力量。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结构正在从过去的“房地产、基建、金融”的旧三角循环向“科技、产业、金融”的新三角循环转变。 普惠金融的难点和痛点之一在于“长尾客群”的风险定价难,风控成本高。随着金融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互联网银行为代表的新金融势力崛起,这一难题有了较大改观。 -
专访国务院发研中心金研所原所长张承惠:应更好利用监管科技,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制度型对外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保障。如果与商品和要素开放相比,制度型开放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开放,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 四十多年来,局部或者某些行业风险肯定是有的,能够及时处置局部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没有构成大的冲击,这是中国金融监管取得的重要成效。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审慎把握了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节奏,对外开放步伐比较稳健。二是在发现风险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有力,能够及时且有力地处置和化解风险。 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在监管制度确立,监管框架和监管政策明确之后,应该更好地利用科技提升监管效率。利用现代监管科技,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情况,更好地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
农业银行:追寻更清洁、更公平、更可持续的金融之路
随着气候变化、生态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等挑战增加,绿色金融该如何发挥作用真正改变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由于负外部性存在,长期以来,环境治理的投入与回报难以实现匹配,绿色金融该如何帮弱势一方抵御风险、促进解决不公正问题? 这是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变暖等挑战下,银行履行经济调节职能需不断深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