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1元治空气,可换来3.5元回报|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
一项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大气治理效益费用比为3.5,即投入1元钱,能换来3.5元钱的回报。 “投资清洁空气,改善空气质量,不但没有拖累经济,反而取得了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
提升空气质量能降低自杀率
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附加好处,有利于缓解和减少精神疾病,尤其是减少自杀。 -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省准备怎么干?
11个省份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提及“新三样”出口数据,山东、四川、福建、安徽、重庆将扩大“新三样”出口列入工作计划。 在“气水土”三大污染防治战中,地方最关心水和气,水质和空气质量分别被23个省份提及54次、46次,16个省份提及土壤污染。 18个省份提及支持国家公园创建。17省份把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列入2024年工作任务。 -
跨年“霾”伏,“大气污染防治没有捷径”
湖南岳阳、江西萍乡、安徽淮北、山东泰安等地的景区,都取消了跨年夜的烟花表演,原因与上海迪士尼相同——空气重污染预警。 “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有什么妙招能一下子把污染降下来?”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银厂在多个城市调研时常被问到这种问题,“但大气污染防治没有捷径,更没有灵丹妙药。” 2023年12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面世,一大特点是更加兼顾空气质量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
生态环境部总工刘炳江: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
将以更多确定性的污染物减排量来冲抵排放增加和气象条件多变等不确定性的影响,努力实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将于近期上报。 生态环境部已经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空气质量基准研究,为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打好基础。 -
蓝天归来的北京答卷
北京“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联合国环境署这样提到。 国内专家分享了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过去十年空气治理的经验。台下来自亚洲各国的观众表示“一方面能保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大气治理也这么快取得成效,非常羡慕”。 2023年开年以来,北京空气质量出现反弹。“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未改变,仍需久久为功。”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8日《南方周末》) -
郝吉明院士:经济好是大家的愿望,空气好也是
“大气十条”的实施,最主要的担心是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最终结果证明,不但没有拖累经济,反而取得了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PM2.5标准可以从35微克/立方米提升到25,这是与经济水平匹配的环境质量,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第二阶段目标。 人们想到汽车污染,脑海中想到的画面总是尾气管排出的废气,但把汽油运到加油站、车辆在加油站加油的过程中,汽油都会产生蒸发性排放,目前全国层面对此的重视依然不足。 我们应该为经济复苏到正常状态感到高兴,同时环保监管也不能放松。经济好是大家的愿望,空气质量好也是大家的愿望。 -
烟花燃放“禁改限”:年味回归了,环保局长发愁了
一位环保工作人员写了一首打油诗概括基层环保部门的尴尬处境:销售环节,层层失守;燃放点位,防不胜防;劝阻制止,群众不解;数据爆表,环保背锅。 2023年有诸多城市尝试了大型烟花表演——地方政府部门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可以根据污染物、气象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燃放烟花。 目前行业内主要参考的国标《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更新于2013年,从名字就可看出,它更侧重安全和质量,并未将环保性提至较高优先级。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9日《南方周末》) -
松绑“禁燃令”:短期靠风险预案,长期须源头治本
一旦“禁改限”,将对城市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议首先从细化对烟花爆竹燃放的管理入手,依据气象扩散条件发布烟花爆竹燃放指数,基于精准预报,科学划定并公布定时、定点燃放方案,落实精细化管理,避免扰民,有效控制燃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长远来看,迈向烟花爆竹燃放解禁的条件有三条:形成与当地高密度城市居住环境相一致的燃放守则;制定烟花爆竹废气和噪声排放标准,使其燃放能够与现行空气质量和噪声标准相匹配;通过严格的环保标准,促使烟花爆竹生产厂家回归传统工艺,生产超低排放的微型烟花和鞭炮。 -
07:11
生态环境部法规司司长别涛详解依法治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部首席法律顾问、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对依法治污有切身体会,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是率先将PM2.5指标引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发展中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仅倒逼我国空气质量连年改善,还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维护了公众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