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地主”承包土地十年:“挣的钱全投进去了”
尽管被人戏称为“地主”和“地主婆”,但在农忙时,刘水波夫妇干的活一点不比工人少。2023年麦收那几天,刘水波平均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喉咙也哑了,吃了几天药。 由于投资太大,作为众人口中的“地主”,刘水波更像一位“佃农”,除了支付地租,还得偿还累积多年的债务。 有些自然灾害防不胜防。刘水波认为,假如2022年种了优质麦,亩产也像同学那样仅400斤的话,自己这一下就完了。 父亲刘芬方仍对包地充满信心。他打算5年之后让孙子“接班”,并在下一轮土地流转中将全村的地都包下来,这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 -
种粮大户柴象鲁: 我相信老天爷不会亏待勤快人丨我信
柴象鲁勤快了一辈子。他说,自己承包土地初衷主要不是为挣钱,他没有儿子,两个女儿均已出嫁,老伴在工厂上班,几乎没有经济负担,这在农村不多见。实际上,种地对柴象鲁而言,与其说是谋生,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29日《南方周末》) -
习近平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
种粮大户的“意外”丰收季:一天不入仓,就不能算丰收
在柴象鲁看来,今年小麦没有减产,得益于老天爷的眷顾——去年在出现罕见涝灾的同时,也出现了罕见的“暖冬”。 柴树旺外号“铁人”。浇地时,在地里一待就是半个月,经常晚上通宵浇。他搭了一个窝棚用来休息。此前,他曾将一个旧橱柜拖到地里,碰上下雨就躲到橱柜里。 柴象鲁在公墓旁晒粮有好几年了。这块地盘基本由他和另一个种粮大户柴象强专用,其他种粮户都不来。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16日《南方周末》) -
北方村庄的涝灾自救故事:一位种粮大户和他的“小铺链”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台轮式收割机“於住(指车辆陷入泥中无法行走)”后,用来“起於”的机械也会“於住”,最后依靠大型挖掘机将车辆一一拖出。 种粮大户每年都要交每亩8元的保险,政府另外再每亩补贴32元给保险公司。有人认为,2021年的情况属于天灾,玉米收不上来,保险公司应该赔。 邻村这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转让价格是14.5万元,正常年份新车价格不过5万元左右。问题在于,厂家没有现货,2021年北方普遍雨灾,只有这种收割机能收玉米,从而导致供不应求。 “小铺链”买来后,状况不断。在第三次“於住”之后,柴象鲁告诉村委会主任,自己包的这块地2021年恐怕很难种上麦子了。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