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迪士尼化:把毛绒玩具卖给成年人的情绪经济学
步入消费社会后,消费主义主导下的城市建设以“消费体验”式空间的生产为核心。 -
英暴力抗议741人被捕,俄一州进入紧急状态 | 知世分子
英国首相斯塔默8月4日谴责相关暴力行为,并称抗议者利用社会悲痛情绪制造骚乱。他强调,政府将全力支持警方打击那些试图散播仇恨的极端分子。 多日来,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在伊朗被杀,真主党军事指挥官福阿德·舒凯尔在贝鲁特被杀,引发相关各方威胁对以色列进行报复,加大了巴以冲突升级为更广泛的中东战争的风险。 据悉,该自杀官员曾主持调查韩总统夫人金建希收受名牌包事件。2024年6月,“权益委”称金建希“无违法行为”,并宣布结案。 -
王小伟 每个人都需要一盆薄荷丨2024青年力量
在高速竞争和倦怠袭来的时代如何寻找出口,这是当下所有人都要面对的课题。哲学学者王小伟在教研之余,借由对老物件的书写,提示我们去审视人与物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与真实感、幸福感之间的张力。他并非建议的提供者,但这份对日常的珍视和毫不艰涩的表达,无意中切中了社会弥漫的普遍情绪,从哲学的角度唤起了对生活的另类想象和改善的可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赵鼎新“去职风波”:社会学界的“高平陵之变”? | 快评
学术界并不能自外于全社会,社会上存在的那些问题,象牙塔里也都存在,甚至可能还更为突出,这一点无分中西都是如此。美国公众对于“社会学”的学术成果也多有微词,早已有民意认为“美国社会学产出的只是一大堆后现代垃圾”。因此,以“文化乡愁”的情绪先入为主“站队知识分子”不仅并不一定符合事实,甚至还可能会让问题失焦。 -
2023重返线下,我们试图捕捉一点社会情绪
-
从“私刑”到“审判”:网络戾气如何转化成网络暴力
网络身份的虚拟性,以及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规则差异性,以及对互联网监管的困难性,容易导致法律意识薄弱、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不足的网民对网络产生“法外之地”或“灰色地带”的错觉。相当一部分网民在网络上表现出与现实中完全不同的行为标准,表现得更为大胆、激进,行为的任意性更强而责任感更弱,这使得部分网民将现实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和戾气,一股脑地宣泄到网络世界中来。 -
《老友记》钱德勒一生对抗毒瘾:美国“鸦片危机”有多严重?
毒品导致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包括:毒品对吸食者脑内神经造成破坏,引发心理变态和认知障碍、诱发精神疾病、加剧情绪激化,导致家庭危机、暴力犯罪、儿童心理创伤等问题;贩毒所导致的黑社会犯罪、凶杀等暴力灾难,影响社会稳定,产生洗钱等上下游犯罪。在社会层面,毒品泛滥削减了美国社会劳动力基数,影响美国人口平均寿命;在精神层面,毒品及其诱发的犯罪摧垮传统价值观、泯灭正义良知、毁灭道德、释放人性中的至恶,是具有击垮社会、动摇国本、摧毁后代精神与意识形态基础的毁灭性犯罪。 -
“老实人”成了贬义词:语义嬗变背后是对消费和情绪的无度索求
文化资本所推广的这种文化范式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对消费欲望的予取予求和随时随地的情绪索取。前者是个体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物质满足状态,后者则是高度原子化的社会中对抗个体孤独的基本要求。 -
“成年人的奶嘴儿”:人人索要的“情绪价值”究竟是个啥?
这种“喧闹的孤独”使得原子化的个体通常将物质享受置于极高的地位,以此缓解和慰藉精神上的孤独,相应的,这种个体在心理上的脆弱也驱使其无休止地向外界索取所谓的“情绪价值”,因此,现代社会中泛滥的情绪价值,早已从一个营销概念变成成人世界里的心灵奶嘴。 -
在“知心闺蜜”恶语相向之前:李佳琦这样的“赛博货郎”何以逆势成功?
信息化社会固然有其喧嚣热闹的一面,然而在资讯爆炸、舆论汹涌、全天候社交的背后,互联网上原子化个体的精神孤独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正如前文提到的,“赛博货郎”李佳琦提供的绝不仅仅是口红和眉笔,还有情绪价值,或许,后者比前者更决定了“货郎”这个古老的职业,在这个现代信息化商业社会中广阔而恒久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