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批博士诞生40周年启示录:不应仅是量的扩张
1982年4月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答复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同意对个别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生,进行博士学位的课程教育和论文答辩。最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家单位,获批试点。 “40年的博士教育发展史,也是一部博士教育改革史。” 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毕业博士生8.23万人,在学博士生55.61万人。 -
市政府成被告后,石家庄人才补贴纳入非全研究生
2022年4月,刘浩哲准备硕士毕业后回家乡石家庄市工作。这时,他注意到了补贴细则——作为非全研究生,刘浩哲无法享受3万元的人才补贴。 这项改革启动后,一些高校缩减或直接停止非全专业招生。除河海大学外,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郑州大学的非全研究生招生比例也不断降低。 -
研究生扩招继续,专硕“春天”到了?
2021年9月24日,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预报名系统开启。研究生招生规模在2020年首次破百万,报名人数增长幅度更大。 预报名开始前,一场研究生教育改革正在展开,一些学硕被取消,专硕继续扩大规模,越来越多专硕从两年改为三年,有高校几乎一刀切,也有高校称这是“大势所趋”。 既是大势所趋,从中既能看出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不足,也能一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毕竟,专硕自诞生起,就指向服务人才需求。 (本文首发于2021年9月23日《南方周末》) -
自主搬迁37年,村民难落户,孩子难上学——被义务教育“遗漏”的村落
从喜德县搬下山,靠城市再近一些,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以前)住高山,不通路,读书的时候,上小学要四小时,回去再要四小时,走路。” 比起周遭村落,“牛圈房”的村民显现出更鲜明的教育自豪感,几名受访者都提到,“牛圈房”的孩子,有四十多个读了专科以上,读到大学,甚至个别读了研究生。 熊超表示了自己的为难——川兴镇是西昌市的教育大镇,目前本地学校的教学任务已经过载,学位不足。“小学基本上一个年级四个班,一个班坐八十多个孩子。” “向往美好生活,离开低效率的高山地区,到平原地区来种粮食是好事情,农民进城是好事情,易地搬迁也是好事情,有些问题是由于制度供给不足带来的,应该倒逼制度改革。”冯楚军说。 (本文首发于2021年1月21日《南方周末》) -
国资改革绕不开顶层设计
有的问题没想明白,想让地方去试,完了作为样板推广。实际上没法做样板,因为主要的资源类企业都在中央。没有顶层设计,一到操作中,改革就又回到了源问题,即国资管理体系如何改革、国资委如何改革,这个问题绕不开。 -
南方科技大学获准建立
根据教育部网站4月24日发布的消息,备受瞩目的南方科技大学已正式获准建立,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8000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表示,南科大已成为合法的高教机构,可以进行希望进行的改革。他强调,8000人是学校最终的长远目标,其中还应该包括研究生的数量。按照预先的设计,“学校在前五年的招生最多为2000人”,因为“我们希望南科大能办成精品,当师资队伍、设备和研究基地没有配套之前,我们不会大规模招生”。 -
人大、南开大学等25所高校取消公费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研究生培养将不再分公费和自费,导师的研究经费和其他有关资金将构成研究生奖励体系,通过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