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舟AI课程狂敛5000万:“知识付费”咋又成了成功学营销? | 快评
李一舟“销号下架”就可以“跑路”了吗?其所涉嫌的侵权违法行为能否得到追究?消费者与其他大模型开发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救济? 而在李一舟之外,这条“盗用产业链”上还有多少业者在肆无忌惮地盗用他人辛苦开发的大模型,将知识与算力的投入据为己有?是否仅仅李一舟这个“出头鸟”销号了,而其他人还在割韭菜?扮演一次临时儿女:陪诊师灰色地带的温情与生意
唯一的不愉快发生在拍胸片时,需要一名家属留在放射室扶着杨阿姨。保姆耸耸肩,“我身体吃不消辐射的。”最后,王菊留在了杨阿姨身边。而这并不在陪诊师的服务范围之内。 “不是每个老人都了解医院的运作机制,有的老人连挂完号要签到都不知道。”预约挂号、付费、检查、取报告、打印凭证等环节都在拥抱信息化,许多挺过了智能手机关卡的老人此时频频受阻。 一位陪诊“导师”邀请南方周末记者加入他的知识付费社区,门槛价是79元,完整的陪诊课程则要一千多元,“学成以后可以去教别人,一天卖一个人,月收入轻松就突破2万了”。 “病人在送诊的过程中可能身体会出状况,陪诊师没有经过规范训练就会产生风险。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管理规范,或者法律合同来保证陪诊师自身的权利和责任。”直播带货被“叫停”,网红医生何去何从
带货医生的主体来自二三线城市,大多在儿科、皮肤科、急诊科等“范畴很宽”的科室工作。“真正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一般都比较爱惜自己的羽毛,不会做直播带货。” “目前形势并不明朗,还要看未来政策具体怎样执行。”有头部网红医生已从医院离职,专门从事直播带货;也有专注打造网红医生的MCN机构正被“釜底抽薪”,探求新的商业模式。 医生在短视频平台上,除向门诊导流外,还有知识付费、付费咨询(在线问诊)和直播打赏等商业化形式。但医生直播的“红线”在哪里,如果在科普过程中涉及产品推荐怎么办,如果用户或患者要求医生推荐产品时如何应对,不少医生困惑不已。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16日《南方周末》)逻辑思维冲击知识付费第一股,估值已达70亿
吴晓波频道借壳全通教育败北后,又一网红自媒体罗辑思维接过大旗,冲刺A股。养羊、种菜、修电脑,“知识付费”网上下乡
过去四个月里,在短视频平台上,一大批通过开课堂、教人技能的主播开始涌现,他们所教授的内容五花八门,如养鸡、养羊,种植玉米、葡萄,小吃制作,维修电脑等。吴晓波:知识付费体量可能超过电影产业
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而言,谁能从消费意愿中淘金?谁又必须得转换轨道才能求得生存?作为这台晚会的内容策划负责人,吴晓波在晚会录制间隙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访问。薛兆丰 面向广阔世界的经济学教学之路
他是一位严肃的知识分子,曾是北大国发院知名教授。他致力于向更多人普及经济学常识与逻辑。他的音频付费栏目订阅人数突破了20万,总营业收入突破4000万。他却因此受到舆论压力,而后选择辞职。转身后的他,重新定义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学教学方式,以践行他对教学、科研的思考。参加《奇葩说》更是让他迅速成为年轻人喜欢谈论的明星教授。他希望让普通大众也能学懂经济学,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薛兆丰:买房可能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经济学家薛兆丰一直处于争议之中。2018年初,他在知识付费APP上开设语音专栏,目前订阅数超过27万,创造了全球最大的经济学课堂。 但也不乏北大同僚在公开场合质疑他的专栏和学术水平,其后,薛兆丰离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知识付费产业规模达49亿:含金量不高 有的讲段子抖机灵
得到、分答、喜马拉雅、知乎live……近年来,“知识付费”逐渐成为互联网的新风口。知识付费与健身房生意可比拟
健身房好歹有容量限制,互联网知识付费边际成本约等于零,你购买课程后爱听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