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月饼引发的风波:“三只羊”遭遇直播带货信任危机背后
-
香港人从没见过的“美诚月饼”,是“香港月饼”吗?
这些年来,消费领域的“伪进口”“假洋鬼子”现象屡屡发生。 直播电商时代,带货主播的粉丝们在直播间购买商品,不仅仅是为了购买商品而来,还有不少是为了享受与主播互动的过程,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在为主播的个人品牌“买单”。因此,带货主播们一旦被发现所售卖的商品虚假宣传,割粉丝韭菜,砸的不仅是该商品的牌子,也是相关主播的品牌。 为了吸引头部电商主播,地方政府有为其“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的动机。但是,“更好的营商环境”,不应该包括“法外开恩”,不应影响当地对其的监管力度。 -
头部带货主播辛巴与小杨哥“互撕”,源于市场逐渐饱和,竞争愈发激烈
头部主播之间的“互撕”风愈演愈烈,或许有人认为,通过互撕可以吸引眼球,提升知名度,从而在直播带货的战场上占据有利位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公众面前暴露矛盾,不仅损害了主播的个人形象,也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度。 -
带货主播陷合同诈骗疑云:平台不应纵容“呼疯唤愚”式走红丨快评
葛亮的发家史与网红经历,再次显示了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下沉市场”的庞大规模与惊人力量。这个赛道或者生态位,也总会有葛亮般的有心之人前来占据。然而,其道德伦理上的争议与涉嫌违法犯罪的风险也同时存在。因此,平台方理应加强监管,明确“直播带货”中各个民事主体的权责,切实保护商家与消费者的权益。带货主播也应知进退,不能再如此“审丑无下限”下去了。 -
图书价格战没有赢家:“都是被裹挟着往前走”
“以价换量是之前的常规操作,历来出版社也都会接受……卖掉不一定赚钱,但不卖掉肯定百分之百亏钱。” “最低价”已几乎成为直播带货的标配,这对于传统电商来说,压力也很大。 -
新的交易机会?谈谈直播带货与传统商业
头部直播间并非战无不胜,它的缺陷很明显:多数直播并非全天候,“抢购爆款”时长受限。观众需付出较多时间和精力成本,才能买到便宜货。直播电商的爆款商品多是单价低、使用频次高的护肤品、垃圾袋、零食等,正是瞄准某些人群的特性。中国有大量消费者的网购习惯是上网查询,选定就买,根本不流连于各种直播场。 -
02:13
赚到盆满钵满,推到一干二净?带货主播应为产品质量担责
央视3·15晚会曝光多家食品公司生产的梅菜扣肉使用不合格的槽头肉后,曾为这些商品带货的几家知名直播电商近日先后作出回应。不过,这些回应也强调,自己是该商品的带货方,不是生产方和直接销售商,这引发了关于“带货主播是否应为产品质量负责”的讨论。 现在的直播带货,其货源有两种。一种是直播间“直营”,也就是在直播间销售自家网店的商品。另一种是“带货”,即给别家网店的商品做代言推销。消费者点击直播间的链接购物,是由别家网店直接发货,通常不会与直播间的主播一方发生交易。 根据广告法,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食品安全法也规定,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直播带货,确实丰富和拓展了商业销售的模式和边界。传统的广告代言,消费者对“明星只是代言、商品销售者另有其人”有着清晰的认知。直播带货则不同,商品销售链接就挂在直播间里,在时空上几乎无缝衔接。这时消费者很可能不会仔细辨别谁是真正的商品销售者,更多是出于对主播的信任购买商品,那么带货主播自然也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真有一种商业模式,可以既盆满钵满又完全免责,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
“我这一路都是被推着走的”:娃哈哈、农夫山泉与卖水人的生意
有粉丝送了一台冰柜,有网友回复了一张冰柜设计图,侧面贴着宗庆后照片,大刚觉得不错,又在另一侧贴上了宗庆后女儿宗馥莉的照片,柜门上方贴一行字“喝水只喝娃哈哈”。 魏军发现,喜欢购买农夫山泉大桶水的家庭习惯基本不变,但公司单位需求锐减,尤其是需要对外接待的单位。 有抖音达人直播三场,娃哈哈销售额超百万元。不论是带货达人还是供货商家,只要卖货,都要给作为平台的抖音缴纳技术服务费。 -
带货主播应为产品质量担责 | 快评
如今,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销售方式,不少头部主播也赚得盆满钵满,收获的佣金甚至在一些商品价格中占了大部分。带货主播该不该对产品质量负责?道理不言而喻。如果带货主播不仅赚了大头,出问题了还能把责任全推给商品生产和销售者,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
高合汽车直播带货自救,称收入将用于售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