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乡村办起了书院,却与留守老人和儿童无关
中部某省一个村寨,落成了一座乡村书院。书院的一次讲座上,主持人、分享人及台下的嘉宾用的都是一本正经的普通话,相互之间非常熟稔。看得出,他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从天南地北赶过来,给老友捧场,以会交友。却很少看到当地人的面孔,我看不到留守儿童,我也看不到留守老人。 文化地理学中有一个提法,即“无地方的地方”,对应的英文是“placelessness”,核心意思指那些与原有地方没有多大关系的“新地方”“新场地”。 -
“除了手机,还能玩什么?”当一位父亲把留守孩子交给全托机构
村里的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有人辞工回家带孩子,有人把孩子送进县城私立学校的全托班,镇上的托管机构也应运而生。留在家里专门照顾弟弟不太现实,把他送去县城又不太放心,我父亲考量之后把弟弟送进了这种托管机构。 -
90%的校园欺凌本可预防,可是为何做不到?
如果想要让老师更积极主动地介入校园欺凌问题,他们还需要更多支持。周奕认为,需要界定清楚老师的权限,他们也担心处理不好需要担责,此外,不能将欺凌事件与学校的考核挂钩。 “如果大家认为欺凌是个丑事,还与考核挂钩,即使参与过培训,老师也不会将事情报出来,学校也不敢很透明地处理”。 “校园欺凌治理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事后的治理,而在于预防。如果能做好预防工作,90%的欺凌就不存在了。” -
新年的短聚为了长久的分别,还是长久的分别为了新年的短聚?
对于广大留守老人,有空的话,年轻人还是要自己或带着孩子一起,“常回家看看”。 对于广大留守儿童,父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是要尽量带在身边,因为朝夕相处与陪伴顶顶重要。 -
农村小学寄宿生超900万:当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同进城、在一起 | 快评
一个有效的部分解决方案是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具体而言是创造条件,让孩子随父母一起去外地生活,这样既免于亲子分离之苦,又能让孩子在父母工作的城市就近入学。 现在城市之间争夺人口日趋激烈,花样迭出,租房入户开了一个很大的口子,留守儿童的家长可以好好考虑。当然,城市应该对外地户口孩子入学更友好,这就需要把教育经费拨付随人走、随孩子走落到实处,以提升城市放开外地户口孩子入学的积极性。 -
高端家教与留守儿童,时髦机车与过期月饼丨人在职场
两个圈子有着不同的用语、生活方式、情感模式、家庭架构,颇值得玩味。 -
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速率与步伐:我的一则社会学观察
对于假期里数量庞大的乡村孩子,如何填充他们的空余时间,如何营建有意义的公共生活,如何让他们充分参与“家事”,如何让他们学会成为家里的合格“小主人”,如何让他们逐渐脱昧,如何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如何让他们与城里的孩子有效联结,如何让他们的每一天变得有意义与有价值,这当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
01:10
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是个问题吗?
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他们过多地接触手机和互联网,可他们的孤独感,又该如何来消解呢? -
困在手机里的乡村留守儿童
武汉大学副教授夏柱智课题组的调研显示,农村青少年群体是手机成瘾问题的重灾区,尤其对留守儿童而言,已经到了濒临失控的地步。 《南方人物周刊》与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调研数据显示,城市家长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控更严格,学生手机成瘾程度更轻。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狭窄通道上,短视频、手游为留守儿童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同时也让现实里的道路变得更黯淡。一位从业43年的乡村教师感叹,“手机毁了一代农村的孩子。”与此同时,他也困惑,手机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智能产品之一,对封闭的缺乏引导的乡村孩子而言,究竟该如何与之相处? -
《拨浪鼓咚咚响》:寻父之子与丧子之父
这对“父子”偶然结交的关系模式,或许想象着乡土社会里,关于失意者如何共存的理想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