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字”环评师:一年上千份环评,如何完成?
4.51%的环评师,却负责了28.36%的项目。 一年多时间内编制报告数量“排行”第一的正是被环境部点名的靳海燕,编制报告表超千份的有十人,有人一年编制报告书上百份,项目位于全国各地。 王工透露,许多持证环评师只参与报告的审核环节,甚至根本忽略审核,直接签字,就能拿到一笔不菲的“签字费”——这才导致“超级快手”出现,也使得“编制主持人应当全过程组织参与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工作”的规定,有时沦为一纸空文。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
黑名单公司的漂白术与套娃经——环评“马甲”江湖
一家常被环保部门点名,并已最终拉入黑名单的环评公司,看似淡出江湖,但它的马甲公司还在运作。 除了股权和法定代表人等关系,33家公司间还存在时空上的“巧合”。总部在深圳的11家公司,工商资料中共用同样的座机号码,其中10家的邮箱也相同。 错综关联的环评公司网、上万份报告报表。截至2020年4月中旬,33家公司中有22家曾被环保部门通报,通报涉及169条失分记录(扣信用分),42条失信惩戒(列入限期整改、重点监督检查名单、联合惩戒和黑名单),分别来自生态环境部、22个省级(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51个市级(或区县级)环保部门。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
“双一流”首轮“大考”:如何评价?怎样调整?
学校写自评报告,应该既有成绩也有不足,但“谁也不敢在此时对外说不足”。“面向行政评价时,学校说自己不够优秀,怎么得到认可、争取资源?” “双一流”建设给新入选的高校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拨款,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2016年该校得到的总体财政拨款共3.6亿元,2019年包含“双一流”财政拨款,总额上升至6.62亿元。 此次评价体系六个考察方面中,人才培养占据首要地位,这也是过去大学评价相对忽视的一环。 前述专委会成员推测,首轮“双一流”大考不会“大动”(淘汰),应该还会有增加。 (本文首发于2020年12月3日《南方周末》) -
环评改革五年反思 :红顶中介脱钩、取消机构资质之后
做一本环评报告书一般需数月,做一份报告表也得花7-10天。仅凭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年内做出577本环评报告,“更可能是环评师出借自己的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给没有持证环评师的机构做项目,然后自己在报告上签字,可能连内容都来不及审核”。 环评制度先天就存在环评委托方(建设单位)和编制方(环评机构)相勾结,欺瞒环保部门要批文的倾向。“长期观察来看,很多,甚至大部分建设单位并不追求一份高质量的环评报告来降低日后的环境风险,而是追求环评尽快通过。这个矛盾不解决,市场化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首发于2020年10月15日《南方周末》) -
环评公司1人上传577本报告,号码却为空号|中国绿色公号榜242期
-
采用模板、放错链接……环评报告里“深圳”是如何变“湛江”的?
关于深圳湾的环评报告,共提到“湛江”35次。 并非将环评报告中“湛江”替换回“深圳”即可挽回错误。报告中提到湛江的段落恰恰是报告中的重要内容。 中科院南海所披露,徐玉芬提供的公示环评报告,未按照研究所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未经研究所内审、管理部门审核和盖章。 -
环评报告涉抄袭,深圳航道事务中心责成终止与中科院南海所合作
近日,《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引发不少争议。 -
10w+!环评法修改,建设单位可自编环评报告 | 中国绿色公号周榜第178期
-
报告称大同等5个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最差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近日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120个评价城市中,大同、阳泉等5城得分排在后五位。仅27个城市公布了重点污染企业排放数据。只有42个城市公开了环评全文,35个城市公开环评简本,43个城市尚未公开环评报告。 -
北京新机场环评报告公示 9个村庄将因噪声搬迁
环评报告称,从环保角度分析,北京新机场建设可行,其起降的飞机噪声对北京市区基本无影响,但将对周边地区的空气、水源和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将对飞机噪声超过80分贝的9个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共涉及1794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