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澍 选择生活,选择理想
-
王澍:建筑桃花源
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正在超越争论,演化成扎根于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的世界性建筑。 -
王澍:行动的批判者
“其实,谈建筑的审美,不只是一个干巴巴的房子。人和建筑在一起的关系就特别好看,你看他们坐在门口剥毛豆就特别入画。” -
王澍:我担心,50年后全是建筑垃圾
王澍提出的价值观是“自然建造”——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也讲究建筑与自然发生的生活状态的融合。 -
【在场】边缘的国际化
经过四届的磨练,深港双年展已成为中国当代建筑圈的“春晚”,每逢开幕,各路知名建筑师们总要相聚深圳,推杯换盏一番。这一届的开幕式定在2013年12月6日,原浮法玻璃厂(即A馆)内 ,荷兰音乐家Allard van Hoorn与香港 “多空间”舞蹈团体的主题舞蹈“ 拉开了此次双年展的序幕。这一届双年展远没有往年热闹,像王澍、张永和、张雷、刘家琨、齐欣、柳亦春、吴刚、朱小地等等这批实验建筑师圈子的中坚力量都没有出席。现场只见到深圳本地的刘晓都、刘珩等。相反,这次“春晚”开幕现场的气势,完全被比利时王国玛蒂尔德王后占据,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者与策展人则令你恍若置身于国外的双年展中。 -
倒叙王澍
2012年2月28日,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作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建筑师,王澍、象山校区……都成了人们并不太了解却津津乐道的关键词。风头直至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王澍获奖一年后,这个“建筑界的最高奖项”对建筑师和中国建筑来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
他们最不听设计师的
从来没有这么多机构想颁奖给王澍——当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他们蜂拥而来。能推掉的,王澍尽量推掉,只是偶尔配合。“每回出去旅行,心里都在滴血。”王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好东西都留在国外了。”他自诩“后锋建筑师”想从这些传统绘画里探索未来。 -
要让艺术家甲和艺术家乙拍桌子
王澍的界面有挑战性,我觉得王澍真正的价值在这里。尽管王澍说自己是传统的守卫者,但我觉得这是王澍今天重新包装自己。他骨子里其实有一种反叛的精神。——许江 -
【设计】普里兹克建筑奖花落王澍 (从76031复制)
作为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里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每一年的颁发都可谓举世瞩目。今年,49岁的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建筑师王澍站到了这个至高点上。 -
【摄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12年2月27日,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在美国洛杉矶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该奖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其成名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