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用建筑唤起往昔 普里兹克建筑奖花落王澍
作为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里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每一年的颁发都可谓举世瞩目。今年,49岁的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建筑师王澍站到了这个至高点上。
作为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里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每一年的颁发都可谓举世瞩目。今年,49岁的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建筑师王澍站到了这个至高点上。
这是普里兹克奖自创办33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建筑师。对于王澍获奖的理由,评委在致辞中提到:“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而王澍则称这一奖项对自己来说是一大惊喜:“在当今世界,人们热衷于谈论科学、技术、电脑,我则喜欢谈论基于手绘和手工艺之上的建筑。”
当普里兹克奖开始注意到这位从未在国外有过任何作品、求学过程也完全在中国完成、并且倾向于将中国传统趣味用几何块面表现的建筑师时,也意味着中国建筑正在日益得到世界的关注,就像普利兹克奖常务理事Martha Thorne所言,“我认为任何一个对建筑世界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关注中国。”
普里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表示:“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创作过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经典建筑的王澍,有着深厚的国画功底和文学情结。他一直试图用建筑承载某种深厚的文人情怀,在其主政的中国美院建筑学院教育中也注重手工艺和传统书画。事实上,王澍引发关注的第一个作品是他自己的家“自宅”。这是一间不大的单位福利分房,两室一厅,然而王澍试图在此建造起自己的园林。他在阳台上建造起一个“亭子”,实际上是将阳台套进一个人也可以在里面躺卧的房间框架之中,从而和室内空间形成大与小的参照,“以小见大”。这是王澍的转折之作,在“自宅”之前,他就做过室内装修和设计,然而到了退隐读博的时候,他对中国的园林产生了兴趣,这直接导致了“自宅”和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风格的发生。
其代表作之一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则将王澍身上的两个身份合为一体—老师和建筑师。灵隐寺的飞来峰,游人们沿着山路而上,成了他的灵感来源。鸟瞰象山校园,体量巨大的建筑群集中围绕着山体呈现半月形,建筑随着山势扭转腾挪,小心地把场地上原有的池塘、农地和流水保留下来。王澍将四种模型结构融入其中—山体的建筑、流水的建筑、院落式的建筑、住宅的建筑,不同空间被悉数植入。
据了解,今年普里兹克建筑奖的颁奖仪式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