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个世纪,《花样年华》重映
对于“细节控”王家卫来说,在电影里设置谜题邀请观众寻找答案是一种常态。 电影中的相逢、试探、相爱和分别,其实也都有一条历史的隐形线索,可以窥见上世纪中叶华人移民的离散往事。《花样年华》重映,苏丽珍和周慕云的爱情再续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05:44
佳片细读x《花样年华》:王家卫的童年往事
婆罗洲漫记:异域与原乡
王家卫把刘以鬯原著《对倒》里的话打在银幕上,仿佛就是为了在这个分毫未变的雨夜被后来的旅人忆起。暑夜飘雨的南洋,似异域又似原乡,砂拉越难分难解的往事,就此起手开头…… 离开古晋前的一个中午,立于南侨机工纪念碑前,尽管纪念碑是如此地简陋朴素,我仍有触摸到历史现场的错觉。飘零的花果随风吹散,在他人园林之下托荫蔽日,但当我穿越锣鼓喧天的迷雾,本以为惊心动魄的灵根自植之处,竟是如此静默无声。王家卫的童年往事,周慕云的盛大秘密
陈丹青谈《繁花》:等了五十年,我的上海情结终于找到影视出口
“夜东京那场吵架我重看五遍。我记忆中的上海弄堂,天天,甚至每个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是这类人间盛况,几天后他(她)们又在一起吃饭说笑,荡马路。” “就我所知,王家卫竭尽全力了解他离开后的上海,我看不出他自以为懂上海人,他打听一切事,搜寻一切细节。”“王家卫疯狂抽帧,李安疯狂补帧”,说的是什么?
《繁花》热播后仍有余温。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批模仿《繁花》影像的网友自创短片,都标榜自己用“抽帧”技法拍出了王家卫风格。这其实是以讹传讹。 降格加印和慢门拍摄;只有一个机位拍摄;大面积暗影;慢动作,大广角;旁白加字幕卡串联故事线……这一套组合拳,才系统地构成了王氏风格。 艺术没有标准答案,但王家卫的技术却有密码。 我们来细细拆解。专访庄文强:港片要摆脱套路,不能让观众一开始就猜到你要讲什么
做电影最忌讳的就是一开始想得太多,反而就应该想如何讲好故事,其他东西都是看它的命运。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而是不能,大家就为港片贴上了一个固有的标签。重要的是,这种标签下的港片现在也不受内地观众欢迎了,骂声还很响亮。 王家卫是上海人,他小时候在上海居住,可以拍出上海的底气,但我不行。我在香港出生,在香港长大,自然就会去写我熟悉的题材。王家卫的《繁花》浪漫积极,但看完是人与人错过的怅然若失
大导赌局:王家卫、冯小刚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