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巍 | “诗歌乎?哲学乎?”青年王国维的人生别择
与众不同的是,王国维没有选择制造坚船利炮的科学技术或改革社会政制的政法之学。他勤习日文和英文,为的是借助这两种文字阅读西方文学和哲学的经典著作。 -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康德三百周年诞辰:从一份重现的王国维手稿想到的
习之既久,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别,似乎成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对立的传统。这不仅是中国康德哲学研究的遗憾,而且淆乱了西方哲学的传统,遗忘了中国还有哲学的事实。 -
听师一路话,胜读十年书:陪侍姜亮夫先生散步记闻
先生尝谓:“余生平多侘傺无聊,唯师事大儒近十人,同门足当一时之彦者,亦数十人。行万里路,交接通人,亦往往称莫逆。”而在师辈中,听先生回忆最多的则是王静安与章太炎二师。 -
01:17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丨那年今日
1890年7月3日,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的名门世家。他少时家族衰落,十二岁时随兄东渡日本,此后“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辗转游学十三年。他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并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晚年在中山大学度过。他忍受着失明与膑足的痛苦,以口述的方式写就两部重要著作,《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他一生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他的墓碑上镌刻着其终生恪守的人格理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王国维纪念碑铭异文丨夜读札记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14日《南方周末》) -
廖庆松 天才的剪辑师
廖庆松的修炼,越来越接近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的境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我的剪辑对象更重要的是自己,而不是电影。”廖庆松说,他现在坐在剪辑台前就像在打坐。他和电影平等 -
文学作品的境界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阅读】示读者以大信(16)
风云过尽,残阳如血。这一百零八将之中,不违故志者,能得几人?这部《现代学林点将录》,与其说是一部人物志,不如说一半是现代学术的“梦华录”,一半是现代学人的“思痛录”。 -
剩水残山供一死
由于本书的努力,我们得以触摸并深入到一个“作为政治观察家的王国维”,在清亡之后,他一面在学问上保持精进,一面腾出手来,密切地观察、评论着民国不断动荡着的政治局势,从清帝逊位到袁世凯称帝,从十月革命到张勋复辟,从欧战到北伐。 -
何怀宏:为什么忧伤?
总是不敢奢望,总是有一种忧伤。这还不仅是对一种“文化所化之人”或者文化“托命之人”的人物的忧伤,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