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濂的2024年度书单
同为犹太难民和20世纪政治灾难的见证人与思考者,初看起来伯林和阿伦特有太多的共同点,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们非但不是思想上的同盟,反而有着难以弥合的分歧和矛盾,伯林多次对阿伦特表示不屑和否定,扬言阿伦特是他一辈子的眼中钉。如何理解思想史上的这场悬案? -
墨西哥迎来首位女总统,欧洲议会选举“向右转”丨知世分子
过去一周,墨西哥刚刚经历史上最大规模选举,迎来首位犹太裔女总统。而在大洋彼岸的欧洲,欧洲议会选举刚刚拉开帷幕。 2024年6月6日,以色列国防军北方司令部司令戈尔丁宣布,已完成对黎巴嫩真主党发动大规模攻势部署。以色列是否准备好同时在加沙和黎巴嫩双线作战,引发外界猜测。 -
“史上第一位犹太裔女总统”,能否带领墨西哥走出暴力漩涡?
尽管最终选举结果最迟将于8日正式公布,但在外界看来,辛鲍姆继任总统已是板上钉钉。天主教占主导地位的墨西哥即将迎来史上第一位犹太裔女总统。 -
美国高校:巴以冲突的“第二战场”
高潮出现在4月18日的白天。在《纽约时报》的记录中,4月18日下午1点半,身穿防暴装备的纽约市警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驱赶抗议学生,逮捕了超过100人,暂无人受伤。 苏明哲所在的纽约大学于4月22日进入大规模抗议阶段,当天是犹太人的逾越节。“下午,有近200人集中在学校门口,支持巴勒斯坦和支持以色列的团体都有,前者人数更多。” 随着4月24日美国参议院批准以色列军援法案,亲巴勒斯坦抗议者的反对呼声再次提高。高校抗议席卷民主党控制的东西海岸,甚至蔓延至共和党主导的德克萨斯州。 这场高校抗议浪潮,如同2020年的弗洛伊德事件一样,正在分裂美国社会,只不过这次撕裂的是阿拉伯群体和犹太群体。 -
“这就是一个死结”,以色列“战争后遗症”会持续多久?
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和国防部的统计,以色列国内极端正统犹太教徒人口已经升至128万,每年约有1.3万男性达到18岁服兵役年龄,但自愿服兵役的人数不到10%。而巴以冲突中以色列士兵死亡人数已升至590人。 “频繁的抗议表明以色列人民对内塔尼亚胡领导的政府极端失望,如此绵长的战争,影响着以色列每个人的生活,他们也急于想改变这一现状。” -
咖啡馆,黄包车与虹口之墙
在忙忙碌碌与精打细算中过出体面生活,这是犹太人与上海人都擅长的本事——一个“小维也纳”,在虹口渐次成型。 -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同源的兄弟吗?
1.尽管德系犹太人有高比例的欧洲血统,但基因检测显示其过去上千年一直实行非常严格的内婚制,基本上不与周围的欧洲人通婚;2.尽管德系犹太人居住于中东欧,其欧洲血统却和意大利最接近。 -
美国在大学围剿“反犹太主义”,并非“政治正确”那么简单
新一轮的以巴冲突加剧了美国国内的分歧与对立。一方面,所有支持巴勒斯坦或谴责以色列的声音都会被某些人不加分辨地归为“反犹太主义”。另一方面,以大学生为主力的新一代美国青年,开始对长期以来美国亲以色列的政治土壤发起质疑和挑战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藤校校长被迫说Yes or No,巴以冲突撕裂美国大学
可以看到,犹太学生和阿拉伯学生没有别的共识,但他们都相信,美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偏见。 在主流舆论引导下,巴以冲突不但撕裂了美国高校,也刺激了高校内的“取消文化”。 谈论巴勒斯坦“已经成了美国公共生活最后的禁言区”。犹太学生和阿拉伯学生没有别的共识,但他们都相信,美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偏见。 -
无尽的纷争:雷颐的2023年读书小记
在目睹纳粹的恶行后,基辛格就摒弃了犹太教信仰。在哈佛就读时,这位年轻学子就开始从学术方面探究寻找历史意义的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