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三餐外,让特殊的陪伴留住时间
特殊的食谱,一样的爱与陪伴 -
那些奶奶教会我的事丨逝者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那些年,写给孩子们的好书| 《十万个为什么》畅销之谜
被书籍环绕的童年是丰赡的童年。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在贫寒的耶路撒冷,书籍遍布整套住房的每一个角落。他在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中写道:“我总感觉,人们来来往往,生生死死,但书是不朽的。小时候我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一本书,而不是成为作家。” 在中国,诞生于七零、八零年代的人,比父辈和祖父辈更加幸运。书籍,是他们的童年期不可或缺的伴侣。那时候,儿童读物方兴未艾,但远不似今天这样良莠不齐“炸裂式”生产。在选择面并不宽广的情况下,一些专为孩子创作的经典读物,如科普类的《十万个为什么》,文史类的《上下五千年》,四大名著改编的连环画,从外文译介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365夜》等等,几乎人手一册街知巷闻,最大限度地赢得了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创造了现象级的出版奇迹,滋养和陪伴了几亿人的成长。 2020年5月15日,《十万个为什么》最重要的作者之一叶永烈先生逝世,享年79岁。消息传出,不可遏制地勾起了人们对童年时代“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闯天下”的豪情的追忆。儿时那些手不释卷、烂熟于心的书籍、轶事和幻想,亦影影幢幢纷至沓来,让已为人父母者鼻酸声咽,无限感慨。 六一国际儿童节将至,本期“文化中国”盘点了几类“那些年,写给孩子们的好书”,它们曾经参与过我们的灵魂塑造,指给我们一个奥秘无穷的世界,并将继续把智慧和美善的果实,交递于我们的下一代手中。 -
建设比愤怒更富价值
孩子的父母不在家里,一个家庭不能团聚,孩子没有爱与陪伴,这是留守儿童所有困境的根源。 -
从哪来,到哪去
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和一个机灵搞怪的小男孩意外互换灵魂之后,共同踏上寻亲之旅,一路经历欢笑与泪水,最终蜕变成长的温馨故事。影片细致体现了江南特有的温婉清雅的风景,朴素真淳的民俗文化,以及最简单温暖人心的质朴情感,“用心关爱老人,用爱陪伴儿童”的价值观将为观众带去一道清风,在笑声中体会生活的美好,在流泪时感悟亲情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