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张容易,补贴难续,淄博“长者食堂”遇困
“老人交一点、村(居)补一点、爱心企业人士帮一点、政府扶一点。”两年建成上千长者食堂,成为继“淄博烧烤”后又一张城市名片。 陈强觉得政策好,一口气承包了十几家长者食堂,如今在等待补贴拨付。一村在政府推动下花费五十万元建新食堂,补贴撤出后,“给村里增加负担了”。 “真正出不了门、做不了饭的人,其实也无法到食堂来。”王德福认为,失能高龄老人的刚需在送餐环节,提供外卖补贴能极大减轻财政压力。 -
“悟空贷”要来了?金融为文旅“添柴”要谨慎丨快评
2023年,淄博烧烤爆火,当地多家银行迅速推出面向烧烤行业个体户和小微企业主的纯信用贷款“烧烤贷”。但是到了年底,多家银行的“烧烤贷”就已经下架,少部分还能贷的,也大幅度提高了门槛。这显示,金融机构预感到了风险。 -
乡村旅游高度雷同,淄博尔滨难复制
无论是淄博烧烤,还是哈尔滨冻梨,抑或近期的天水麻辣烫,我们都看到了网红及流量的巨大魅力。但这些都有其特定的生产环境与滋生背景,这些生产环境与滋生背景经常是自发性的、偶然性的,难以复制的,经常是一系列偶然因素的巧合性拼贴与组合,这种时机(timing)或标志性事件(landmark event)的诞生,经常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
政府办马拉松,摊主开新店:淄博烧烤国庆“再拼一把”
嘴上说热度下来了,可是身体很诚实,单老板正在筹划一家新店,打算趁着“十一”开业。他的判断是,会迅速倒闭出清一批店铺,客流量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上半年是搞接待吃烧烤,下半年主要是去旅游景点转。”市民亓锋感到一丝欣慰,同时又有一些遗憾,“淄博毕竟不是传统的旅游城市,没什么好的景点”。 “感觉我的这个东西太超前,淄博烧烤的产业发展还不太能跟得上。”在疫情之前,创业者李国华就开发出独家产品“烧烤机器人”,但没想到在淄博销量惨淡。 书画摊主李东严格要求自己,过马路不闯红灯了,出门也不乱丢垃圾了,吸完一根烟,烟头一定要找到垃圾桶再丢。“注意个人素质,那么多外地人看着你呢,可不能给淄博抹黑。” -
淄博烧烤遇见青岛啤酒节,两大网红IP携手成为“流量引擎”
-
“淄博烧烤”已退烧但未凉,转型旅游城市是“艰难第二步”
“烧烤店转让的情况确实有。”一位房产中介表示,烧烤店转让的业务从零星出现,渐渐变得多起来,不乏繁华地段,店家多数希望一次性付清。 “现在的客流量刚刚好,‘五一’的时候太累了,受不了。”一家博山菜馆老板张建开始选择“适当躺平”,控制每天的接待人数,给员工喘息的时间。 苏英已经从自己摆摊卖书法扇子,到专门向三家门店批发供货。当中一家仍然在经营本地服饰生意,另外两家店已转型,专门针对游客卖起旅游纪念品。 海量流量能否支撑淄博完成热门旅游目的地的转变还是未知数。“这是第二步,要做的事情更为艰难。” -
破圈后的“学淄博”和“淄博学”:网络热搜降温,取经热度不减
其它城市前往淄博考察的同时,淄博市委书记、市长率领的考察团也先后走出去。2023年5月,考察团到访广西柳州、安徽合肥、湖北武汉、湖北黄石等地。 河南省清丰县委办公室组建的“淄博烧烤”专题调研组提出了3点“出圈建议”,包括领导干部需要不断提升“触网”能力,持续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让网络为己所用等。 -
城市管理赢得人民口碑,当成为牢固的社会共识丨快评
淄博烧烤最近大火,原因并不在于淄博烧烤本身有多好吃,多独特,而在于政府对待经济、对待民生的态度。城管不再强行驱赶占道经营的商贩,而是帮助他们规范摆摊,降低对道路通行的影响;交警也不再毫不留情给违停车辆贴条,而是把精力更多放在疏导交通保障畅通安全;环保局没有一刀切取缔露天、居民区烧烤,而是推广环保烤炉、开辟集中烧烤区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
淄博烧烤和《灌篮高手》总得拥有一个吧? | 4月品牌案例
-
我在淄博看见的,不是“社会的荒芜”丨记者手记
我采访的各行各业淄博市民,对烧烤老板多少有点羡慕。但他们也纷纷表示,这些都是人家应得的。在市场繁荣背后,一个个吃苦耐劳且头脑灵活的普通人,在用心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