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等21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
亲子园里,流动儿童的成长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01:22
别让沙坑“吃”了你的孩子丨硬核唠科
提起海边的危险,你可能很少注意到脚下的沙滩。2月20日,美国佛州两名儿童在海边玩沙时被沙坑活埋,一名9岁男童受重伤住院,一名7岁女童不幸去世。 沙坑“吃人”,主要是沙的流动方式和沙坑的结构造成的,最需要警惕的是坡度。沙堆太高、沙子太干燥也容易引发坍塌。即使是相对较小的沙坑,如果沙坑结构不稳定,也可能对孩子们构成危险。 - 06:50
流动儿童的悲欢暑假:“我又不是水,怎么流动”
2023年8月12日,一出儿童戏剧《地下花果山·表演时刻》在深圳上演,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了流动儿童因为户籍关系,不得不离开务工父母家庭,回老家上学的故事。令人感慨的是,这些孩子都是本色演出,故事并非只发生在舞台之上。 学者回访第一代流动儿童:20年后,他们还漂在大城市
有家长回忆,当年公立学校除了学费外,还有借读费和赞助费,而且要一次性交清。但在打工子弟学校可以和校长打招呼晚点交,或者每月交一笔。 就18名调查对象而言,不少流动儿童在返乡升学路上铩羽而归,只好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结束求学生涯。全国政协委员陆铭: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
陆铭也给出了具体建议,第一项就是尽快修改义务教育法,将第十二条中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改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城市流动人口和随迁子女数量本身是由当地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决定的。各类群体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在城市持续就业居住的成本以及改善子女教育之间的成本和收益。”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除了是一个教育问题外,实际上还有更加长远的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国际不打小孩日 | “正向教养”为孩子创造一个没有伤害的成长环境
在成长过程中,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被家长打、骂的经历,各种形式的暴力成了司空见惯的教养方式,也成了外人难以干涉的“家务事”。虽然人们深知打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但改变这一行为,却要面临复杂的关系和情感体验。经过将近8年的探索,救助儿童会发现,当家长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合理地纾解压力,才更能控制打骂孩子的行为;帮助家长看见自己和他人有效的教养方式,让家长学会接纳失败和挫折,用鼓励和肯定为家长赋能,才能塑造亲密、稳定的亲子关系。在乡村和城市里,我们仍在针对农村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等不同群体,探索家庭教育的更多可能性。世界阅读日丨终生阅读,终生学习,从孩子开始:流动儿童如何应对?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有明确要求,对学校图书馆也有考核硬指标,并要求生均在馆图书至少达到25本。然而,无论是大多数公立学校,还是低收费的民办学校,都面临图书质量堪忧、学校图书馆无人运营而形同虚设的问题。相比之下,公立学校的孩子可以通过更好的家庭阅读资源和公共阅读资源得以弥补,而民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其阅读能力的发展,更多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一些民间发起的公益行动,提供了很多持续的阅读服务和重要支持,但这些行动也面临着重重挑战。“小候鸟”变迁记:相伴留守流动儿童的1825个日夜
教育从不只是教育的事:我在调研中接触的三个孩子
很多人都以为“教育”只是教导孩子如何学习的问题,但其实并不这么简单,孩子成绩的波动,其根源往往并不在教育本身。 母女俩离开时,我瞥见妈妈试图去挽女儿的手臂,但看起来动作有点生硬,似乎不大习惯这样。 当问到“爸爸妈妈像什么动物”时,一群孩子七嘴八舌,阿健的答案最出乎意料:“妈妈有时像老虎,有时又像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