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法学“杰青”:28年99人,从政者官阶最高至副国级
法学“杰青”的评选必然以学者本身的理论贡献为基础,除此之外也会考虑推荐单位等诸多因素 法学界“五院四系”频繁出现在法学“杰青”的求学和从业经历中,以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5所高校教授身份获奖的学者就有40人。 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旭、北京大学法学院吴洪淇、中国政法大学雷磊3人是研究生同学,住同一宿舍。 -
从“小年轻”到“活化石”,法学家98岁时看到民法典通过丨我这十年
参与过前三次民法典起草的专家组成员中,唯有他还健在。作为个人,金平一直认为自己的故事不值得被反复述说。但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他又觉得有一种必须去讲述的责任感。 -
法学家何家弘说案,“半步半步地往前走,也好”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1日《南方周末》) -
整楼判赔是补偿,警方仍应追凶:法学家谈铁球砸死女婴案
“要注意它(法律上)用的不是‘赔偿’,而是‘补偿’。”张伟强调,补偿的主要目的是对受害者的损害进行补救,并不含有惩罚性质。 有媒体评论称,“整楼判赔”不影响继续追查真凶。张伟也表示,“(民事)补偿完不代表案子终了”,在刑事部分,公安机关应继续追查真正的加害人。 张伟称,民法典正式实施后,公安机关接到高空抛物的报案必须立案,必须展开调查,不能再当作一个简单的侵权纠纷来处理。 -
国民婚育观“博弈”民法典:离婚冷静期之外,那些意义深远的变化
民法典6个分编当中,婚姻家庭编的改动并非最多,但“每改一个字都是成千上万的意见,稍微动一动都感觉重如千钧”。 在离婚自由问题上,婚姻法学家们与部分公众的看法针锋相对,“我们最终只做了非常非常谨慎的一点限制,只增加了一个冷静期。” 民法典对于性别平等的重要贡献,是强化了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 “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仅在个人自由选择有悖于法律和公序良俗从而带来不可承受的社会负面影响时,政府才有理由予以强力干预,而婚姻风险并没有大到整个社会都无法承受的程度。” (本文首发于2020年6月4日《南方周末》) -
法学家刘仁文致 “人民教育家”高铭暄:期待刑法成为法治文明典范
高老师好!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您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我和家人看到这一消息时,都十分高兴。正好《南方周末》约我写一封面向2049年的“中国家书”。你我都是刑法学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晚辈,就把这封信写给您吧。 -
北大五学者:以公民名义 促成“拆迁变法”
“凡是公民都有权利义务向国家机关提出批评建议。我们作为法学家,知道法律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能更好地提出建议,促进法律的立改废。” -
法学家谈“视觉中国”事件:“以诉促谈没错,问题出在虚假诉讼”
我国法律的规定不可谓不完善,但是为什么还有大量的诉讼发生?一方面说明全社会还有待加强图片著作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说明法律在实践适用中可能还存在问题。 即使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集体管理主要集中在音乐和录音领域,摄影作品的集体管理也是非常少的。 -
李步云:能在6点准时打鸣的“金鸡”
在治学上,李步云觉得重在掌握分寸,认为不能保守但也不能太激进,要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 -
宪法学家廉希圣:为了基本法起草史不被湮没
廉希圣是中国宪法史的见证人,参与过“八二宪法”的起草和两次修订工作,他还全程参加了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的起草和制定工作,年轻时是新中国第一代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