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36
王冬妮:陆小曼徐志摩结婚,梁启超发表的新婚证词变训词
-
为什么晚清的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都推崇黄宗羲?
郑观应节抄并作序的《原君·原臣》小册子,被梁启超、孙中山用作宣传工具。晚清“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共同使用一个文本进行宣传,这一事实打破了派系划分的刻板印象。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晚清进步思潮公推为共同旗帜,是形势逼出来的。 -
对话许知远:梁启超和他诞生150年后的世界
“梁启超和我隔了一百年,他是1873出生,我是1976年,可能会有一种潜意识的呼应。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国剧烈转型、进入现代世界的过程中,梁启超是一个精神世界的代表,他广泛的社会参与也提供了样本的丰富性。” -
蔡锷遗孤如何教养
十几年来,梁启超通过倡行国葬、定期纪念、筹办松坡图书馆、为蔡母征寿诗等形式扩大影响,以关照蔡锷遗孤,去世前一两年还在家书里提到:“蔡松坡家里的人已经饿饭了,现在流离在上海。” -
01:17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丨那年今日
1890年7月3日,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的名门世家。他少时家族衰落,十二岁时随兄东渡日本,此后“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辗转游学十三年。他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并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晚年在中山大学度过。他忍受着失明与膑足的痛苦,以口述的方式写就两部重要著作,《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他一生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他的墓碑上镌刻着其终生恪守的人格理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我的同学梁从诫:求学时代
大学时期,我和梁从诫真正同学的时间只有两年,但一同被调出学习达一年半之久,从同班发展为朝夕相处、同出入共学习的真正二人“同窗”。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15日《南方周末》) -
植物园里的人世间
一个充满生机的植物空间,却让多种文化与记忆在此呈现和交融;诸多人文历史遗迹,又为草木增添几缕文秀之气。 曹雪芹小道串联了植物园内中部至西北部的重要文化空间,从黄叶村向西北,10公里小道,古槐、翠竹、水杉与碉楼、碑林、名寺彼此辉映。 而在宁静的黄昏,立于梁启超家族墓园的空亭中,百多年前梁公经历的澎湃风云和鼎沸人声,都已经化作秋蝉之鸣与风动松涛的声籁。 -
万木草堂:培植万木开新法 草堂至今说康梁
今天的万木草堂,依然书声琅琅,不仅常设康梁(康有为梁启超)文化和事迹展示,还针对青少年等开展多种公益讲座、国学雅集等活动。 -
鲁迅读梁启超
(本文首发于2022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
墨子摩登近卢梭:谈墨家在近代的“复活”
从晚清一直到民国,梁启超对从坟墓中复活的墨学,寄予了强烈的希望和高度评价,将其视为救世良方,并且赞扬其同情心、义务和牺牲精神,和耶稣一样伟大,其政治思想和卢梭、康德是同一高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