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核武器有没有毁灭地球的威力?
现代城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更能扛住冲击波。现代战争中,都有预警时间,有足够时间进入钢筋混凝土构建的人防地库、地下室、地铁站。这既可以避免冲击波,也可以避免被辐射直接伤害。核武器产生的早期辐射主要是伽马射线和中子流,二者都可以被厚土层和混凝土阻挡。地球之船,新墨西哥州的诺亚方舟?
近年来,随着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全球气候变化频繁,越来越多的“生存主义者”横空出世,他们开始为不可预知的灾难做准备。硅谷的富豪们热衷于把冷战时期的地下建筑改造成末日掩体,但这往往耗资巨大。作为纽约、旧金山这些大城市中产阶级的想法则是,不如在新墨西哥荒野建造避难屋。 谁曾料到,新墨西哥的沙漠曾经忙于进行核武器测试,现在这里又成为人们躲避大灾难(包括核灾难)的避世天堂?时政周报丨来自全国唯一核武器研制单位,邱勇任科技部副部长
“外交多面手”陆慷任中联部副部长。 由于网约车运力趋于饱和,江西景德镇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通告。 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7省区将于6月迎来首次新高考。核威慑背后的无形较量
现代战争,核武器虽不上场,但始终在场。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现代战争始终没有摆脱“核威慑下”这一关键限定条件。 随着预警技术、反导技术、智能指控技术的发展,数量上有限功能单一的核武库的威慑效应也正在下降,一定程度上反向刺激新型核武器的竞赛,功能多样、快捷智能的新型核打击体系恐将成为核大国追求的新目标。 核风险的未来局势正在复杂化,武器库的扩容并没有使相关国家获得更多安全感,如何应对威胁的螺旋不断上升,是各国需合作应对的重要议题。 (本文首发于2024年2月22日《南方周末》)对话《奥本海默传》作者凯·伯德:“仍有一些人类可以做出的选择”
“说今天中美、美俄存在所谓‘冷战’或‘冷和平’,是非常短视的。譬如说到对核武器的管控,我认为中美俄三国达成一致意见是可行的。在轰炸广岛后的第54个月,奥本海默在费城发表过一个演讲:核武器是用来侵略的武器,不是用来防卫的;它也是用于恐怖主义的武器,使用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制造恐怖。”“你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日本人输掉战争是因为原子弹吗?我会说不。” “美国拥有那么多杰出的科学家,却没有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来给公众指导和建议。为什么变成这样?原因之一就是奥本海默在1954年所遭遇的——他在“袋鼠法庭”(指“不公正的非法法庭”)上被公开羞辱。这向整整一代美国科学家发出一个信息——呵呵,你得小心点,最好待在你狭小的专业领域内,不要妄想进入公共领域来谈论政治和政策,否则你就有可能被毁掉。”打造中国版甲骨文:易鲸捷与贵阳银行的双向冒险
“我们要给国家打造一件平常日用的(数据库)核武器,可能有很大的困难,但这个险我们一定要去冒。” “全国没有一个城市敢这么去做,我们拿的是真实的应用场景,让他们验证数据库。” 充足的弹药才能维持这场“烧钱”的游戏。易鲸捷的方式便是与央企进行联姻,成为数据库领域的“国家队”。在何种情况下,以色列会使用核武器?丨军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波兰也想要核武器丨军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00:54
“两弹元勋”邓稼先丨那年今日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一个书香之家,其父邓以蛰先后在北大清华等高校执教。1958年8月,邓稼先接到“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的任务后,隐姓埋名28年专心研究。在他的带头攻关下,中国在三年内相继实现第一颗原子弹、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然而,因在实验中受到核辐射,邓稼先身患直肠癌逝世,时年62岁。后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需要担心波塞冬核鱼雷吗?丨军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