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军压境之前的荆州暗战:刘表托孤刘备,刘琦刘琮争位
曹操把持下的汉献帝朝廷,应该真的收到过一份刘表的表章,说要让刘备当荆州刺史。当然,正如孙策说可以传位给张昭,刘备说可以传位给诸葛亮,都不是真传,而是表示绝对信任。这也是刘表在向曹操传递一个信息:我和刘备团结得很,你不要打我荆州的主意。长坂坡到底是谁以少胜多?张飞赵云的英勇反衬刘备面临至暗时刻
按照历史,刘备宁可失败,也不愿意抛下追随自己的百姓,很高尚了,已经算是汉末时代绝无仅有的人性之光了。《三国演义》要给刘备再加一句台词:“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就要投江而死。 这个举动,不是今天的读者才觉得假,是古代评点《三国》的人,一致觉得假。官渡之战曹操何以险胜:敢赌赢了求稳
《三国志》记载,曹操拿下袁绍的冀州后,检查户籍,发现还可以征发三十万人。而袁绍父子和曹操作战时,却没有能够利用这三十万人。这说明袁家人剥削百姓的能力,确实比曹操差远了。郭嘉比较曹操和袁绍的优劣的时候,说曹操“治胜”,曹操比袁绍更会治理,其实就是曹操比袁绍更会敲骨吸髓地汲取民众的血汗;又说曹操“仁胜”,曹操比袁绍仁义,因为“恩之所加,皆过其望”,就是曹操汲取到手的财富,用于奖赏自己的小集团成员,确实特别大气。 所以从人心常态上来讲,冀州百姓在袁绍的统治下,未必觉得袁绍好,但轮到曹操统治了,他们回忆起袁绍来,忍不住要流眼泪,那真是可能的。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三国演义》是如何塑造关羽忠义形象的
关羽要走这事,史书上说得很清楚,关羽实际上就没对曹操隐瞒,曹操知道了,也没阻拦。关羽走,众将想追,曹操说,各为其主,不要追了。这件事,曹操和关羽,真称得上肝胆相照如冰雪。 《三国演义》见不得元剧的矮化,改成了曹操是真心送别,关羽也是真感动,于是收了锦袍,所以不再是猥琐段子,而是为后来华容道放曹操埋下伏笔。这是大手笔的处理。曹操与袁绍开战前的舆论战:如何以笔杀人?谁更胜一筹?
陈琳的文章当然写得很好,但那是一篇一千多字的长文章,写在竹简上好大一捆(当时虽然已经发明了纸,但还不是很普及),有很多冷僻字,很多话里有话的地方,需要知情人士解释才能懂,注定只能在小圈子里传播。总之,哪里比得上“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能一下子触动所有人呢。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究竟害怕什么?《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大不同
看历史记载,当时曹操和刘备的对话没有这么复杂,不过另有一番玄机。 刘备到了曹操那里,曹操对刘备非常好,有一天,曹操突然似有意似无意对刘备说了一句: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先主传》) 没有列一大堆名字,谁不是英雄,曹操直接点名了:就是袁绍。于是刘备就吓得餐具掉地上了。所以刘备害怕的,不见得是曹操说自己是英雄,而是曹操竟然说袁绍不是英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
曹操的老大哥,也是不久的将来最大对手袁绍,是最不方便迎奉汉献帝的。 袁绍的权力之路是怎样的? 他的声望,很大程度上来自公然对抗董卓,而他之所以和董卓决裂,就是因为董卓想立汉献帝做皇帝,他反对。从徐州之战到兖州之战:曹操创业初期的大挑战及恐怖的真实历史
《三国演义》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演变过程中的一系列作者),作为明清的下层文人,不太了解行政机构的运作,更不了解汉末士族社会的特征。曹操是怎么起家的:兖州创业之路及与袁绍的特殊关系
政治秩序崩溃的年代,光理直气壮没用,归根结底还要靠武力说话。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时,刘备也在场?
“操将伯奢砍于驴下”,一剑毙命,绝没有半分拖泥带水。知道这是注定要实施的暴行,就最有效率地去完成。杀戮时头脑清晰手法干脆,岂不也是一种高明果决豪迈俊爽?而当陈宫质问你怎么可以做如此不道德的事的时候,曹操坦然又骄傲地说出了那句《三国演义》自创的中二台词: “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比起史料中的原话,加了两个“天下”,气势也完全不同了。此时曹操的气场,也堪称摄人心魄。这时天色已晚,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但帝国东方的土地上,一代奸雄却犹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