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平 | 辜鸿铭与香港
1883年英国探险家科洪出版旅行记《横穿克里赛》一书,故意隐瞒对辜鸿铭施暴的情节,单方面指责他爽约退出探险队,使辜氏在西人圈子难于立足。程巍研究员指出,受到科洪的侮辱后,辜鸿铭才变成激进的民族主义者。 -
开学前夕遭遇业主强拆,一所职中的租赁办学困境
张红雨赶到学校时,正好看到几台钩机正将一栋男生宿舍楼外墙捣塌,第一二层的一侧外墙几乎被拆完,学生的上下床、被褥、脸盆等暴露在废墟之中。 双方积怨已久,互相指责。张红雨称,金龙水泥厂对软件中专停水停电。金龙水泥厂则提道,“学校教唆其在校学生对我司返回宿舍途中的两名员工实施暴力”。 田光成认为,租赁办学的投入成本比买地建房办学成本要低,且在政策允许范围之内,但风险较高,不确定因素也较大。 -
“婚姻不是家暴的保护伞”:遭家暴16次女子,当庭被判离婚
法官当庭宣判,两人解除婚姻关系,2岁女儿的抚养权归小谢。她打算第二天就去接孩子,一起过六一儿童节。 小谢想对同样处在家暴困境中的女性说,不要觉得遭遇家暴丢人。“丢人的不是受害者,是施暴者。” -
最高法报告举例牟林翰案:婚前同居施暴须担刑责
-
“短跑名将张培萌因殴打岳母被行拘”:已成公共事件,有必要厘清真相 | 快评
即便双方已经离婚,当时的虐待、故意伤害等行为,如果构成犯罪,也仍然在追诉期内。虽然虐待罪是自诉罪,但刑法同时也规定,被害人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加之本案已经成为公共事件,如果任何一方报警,警方都有必要介入调查,查清事件原委,对施暴者加以处罚。 -
大同校园欺凌事件惊骇舆论场:未成年人施暴为何没有下限? 丨快评
成年人由于“脸面”、道德感或“斗而不破”的需要,欺凌可能往往是有限度的;未成年人由于心智不成熟,没有那么多顾忌,一旦施行欺凌,往往没有下限,足以惊骇成年人,令人感觉怎么有些孩子是天生的恶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另一面可没有那么美好。未成年人从欺凌走向性欺凌、性施暴,正是这一内在逻辑的体现。 -
重庆一女生遭多名女生霸凌:当消除对霸凌者性别的刻板印象丨快评
2016年,央视记者搜集了一百部校园暴力视频进行了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百部视频中,校园暴力的当事人主要是女性,遭遇暴力伤害的受害者中,男学生占14%,女学生占85%。而在施暴者当中,女性施暴者占82%左右,男性施暴者占18%。” 注意,上述比例当然不能等同于校园内男女实际施暴及受暴比例。目前,也没有这样的统计。就物理霸凌而言,男女或差别不大,有男女家暴数据为旁证。据全国妇联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22.9%的女性与19.9%的男性遭受过家暴,男性仅比女性低3个百分点。 -
3个月保护16位女性,人身安全保护令跨出婚姻家庭边界
新妇保法实施至今近三个月,根据公开报道梳理,各地根据新规签发的人身安全保护令,至少已经保护了16位女性。 一对夫妻间发生家暴,在没有保护令的状况下,警方出警时,受害者伤情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构成治安处罚,再严重就是刑事处罚。而如果伤害程度没有达到上述两种情形,警方只能作劝导。 在万飞看来,保护令能起效,更多是种心理作用,“对受害者来说,收到保护令能获得安全感;对施暴者是种威慑,意味着动手后会受到法律制裁”。 -
拯救“全球儿童性直播中心” ,菲律宾发起“全面战争”
菲律宾总统小费迪南德·马科斯就任后宣布,将对儿童性剥削产业发起一场“全面战争”。 “受害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历,很难直接指控性暴力者。若施暴者是父亲,母亲更会选择维护家庭、保护伴侣。”卡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15日《南方周末》) -
以专业性破解“家事论”:反家暴社会组织在路上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家暴案件的处置往往以受害者的妥协为代价,“批评教育”成为针对施暴者的常用措辞。但是,调解不等于调和,“双方过错的相互抵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暴问题。正因为隐秘的家庭暴力受到社会观念的牵制,反家暴更应该得到专业的服务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