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宁 | 新见周作人为出售藏书事致常任侠的一封信
常任侠先生为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和文物收藏所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网站上仍可以检索到梅原龙三郎画册的收藏信息。 -
孙悟空从哪里来?从胡人石盘陀,到杂取种种猴,合成这一只
猴子好色抢女人这个问题,过去的学者基本还只能依据文献谈,后来又多了一个材料。就是在四川新津,发现了一些汉代的石棺,棺材上的雕刻就有猿猴抢女人,后面人在追赶的画面。可以推想,当地这种传说应该是非常流行。 孙悟空这只猿猴,就是人的心神,开始是放纵的,上天下地,谁也管不了,但最后紧箍咒来了,“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这只心猿就被驯服了,再也没有别的想法了,这就是孟子的“求放心”的隐喻。 -
在新疆考古六十年:王炳华的西域漫游
一个一个的考古点,多年后在王炳华的脑子里连成了一个大的历史画面,这个画面是传世文献中难以见到的样子。 -
梁基永读《黄冈端砚》 | 从砚史整理看工艺史的迷思
从人性来揣测,不难知道,甚少涉足坑洞的文人,对于石头的优劣往往依赖工匠的嘴巴,这样文献与实物慢慢就脱节了。 -
用四十年时间,满世界寻找敦煌:对话历史学者荣新江、孟宪实
“敦煌文献很好玩,它就是边边角角都有一些字,这些字就有些关联。有的是物理上拼在一起,有的是内容上拼在一起,内容上拼其实更见功力,更见满世界寻找的结果。” -
余世存:《金刚经》没有一个“空”字,无处不在说“空”
“读《论语》,让你拿得起;读《道德经》,让你放得下;读《金刚经》,让你看得开。有这三部经典文献护身,现代人的身心就不至于那么焦虑”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专访薛其坤:最年轻的最高科技奖得主,执掌年轻的“双一流”大学
“这次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非常激动,倍感光荣。”获奖后,薛其坤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我白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学校的行政工作,晚上一般会看一两小时的文献。但在看文献之前,时常需要10-15分钟的时间来进入状态,比如放下白天的琐事烦恼,调整心情,再开始看文献。” -
“西方伪史论”网络泛滥:反智者的赛博狂欢
按照西方伪史论的逻辑,西方文明不需要经历正常文明形态漫长而曲折的演化过程,而是以无知的蠕蠕状态碌碌无为历经千年之后,在距今三四百年的时候突然经人点化,然后迅速爆发式崛起,短时间内控制了世界的主导权。然后有组织地、系统性地伪造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文献、文物和历史遗迹,以掩盖自己“文明强盗”和“科技暴发户”的本质。 -
从朝鲜文献看清代汉女服色的变化
虽然清朝江南地区一些精英家族的女性礼服仍保留有明代遗制,但整个清朝社会主流的、最普遍、最常见的“清汉女”服,其实基本都是胡化的产物。现在一些人提出“清汉女”服装属于“汉服体系”,这一观点是存在谬误的。 -
龙凤为何相配?一段被岁月遮蔽的华夏融合史
龙源自夷夏联盟西部板块的政治、文化象征,见于唐尧的陶寺遗址,以及关于夏朝的文献记载、二里头等考古材料。而东部的商族、商朝,从“玄鸟生商”传说开始,便与作为帝使之凤凰紧密联系,甚至以凤(风)为祖先帝的化身。可以说,早在至少四千年以上,华夏文化的东、西部对应的政治文化板块中,就已经形成了龙、凤相配、相对应的象征结构。 伴随着东、西部两大集团在政治上通过“禅让”轮流坐庄,龙和凤鸟之间也像是太极图的阴阳二鱼一样,不断转换。但在走马灯一般的转换过程中,实现了一阴一阳的合一,最终上升为华夏民族龙凤一体的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