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代年轻人太脆弱了?或许我们需要“成熟的自恋”
“如果过于习惯扮演某种‘人设’,我想人会逐渐变得难以直面真正的自我。” 日本精神科医生、学者斋藤环认为,“无论是‘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了’还是‘新型抑郁症’,都根源自整个社会越来越强调‘沟通能力’和‘认同(连接)成瘾’的倾向。这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不平等,也导致了社会认同上的分裂,进一步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孤立。” “无论是单纯的自我肯定,还是自我否定,两者都未能真正做到与自我对话。与其努力提升‘自我肯定感’,不如把形成‘成熟的自恋’作为目标——包含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在内。形成‘成熟的自恋’,不仅需要重新审视自我,还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深入的联系。” -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开拓者乐黛云:“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
“也许我在未来十年,会开始写写我的‘负面人生’吧。”2021年5月9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特地主办的乐黛云新书研读会上,这位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北大中文系教授曾朗声宣告,未来她的个人书写或许会触碰到回忆里最真切的部分。这位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学者,在人生的后半程始终怀揣着“未完成感”。 当时在座听众的期待,在2024年7月27日凌晨画上了一个句号。就在巴黎奥运会拉开帷幕的同一个清晨,乐黛云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在对乐黛云的生平介绍里,最常提到的莫过于她是1970年代北大恢复招收留学生后第一批教留学生“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师之一,且在开拓比较文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推动“跨文化对话”上成就斐然,与学者汤一介伉俪情深。而她对“欧洲中心论”“东风压倒西风”和“东方中心主义”的批评,“革命青年”的经历,学术思想的转折,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新知的求索,以及不沉湎于苦难亦不掩藏傲骨的个性,外界知之不多。 不过,乐黛云的许多学生和友人都深受她的感召:“历史的回忆当然重要。但她不会陷在其中,她身上有一股力量。”对今天的很多背负生活压力、习惯向内收缩的年轻人来说,乐黛云的乐观和坚韧太宝贵。 与我们采访她的2021年相比,当前的世界局势越发波谲云诡。能够看到东西方思想各自的根源和光亮所在,并极力促成相互对话,更是这个时代值得珍存的价值取向。 “与时俱进,但绝不随风起舞”,这是晚年乐黛云的自我评价。她“能将真实的生命经验纵身入时代的洪流,在这一试金石上检视自身成色,留下此在的痕迹”,这也是我们重发此文纪念她的原因。 本文原发表于2021年6月。 -
打击“网络黑社会”,向“赛博审判”说不
如何驱散网络戾气阴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如何界定网络批评和网络暴力的边界,如何更有力地打击网络“黑恶势力”以及各种有组织的霸凌与开盒行为,如何更有效地从网络入手维护和改善文化产业营商环境,是值得全社会思考的问题。 -
01:2
“吃货文人”梁实秋丨那年今日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87年11月3日病逝,享年84岁,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他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编写了30多本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他既是文人,又是一位“吃货”。“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 这段话是梁实秋下笔谈吃的初衷。他一生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如《雅舍谈吃》《人间食话》,他从春饼写到瓦块鱼、藤萝饼,还有驴打滚、艾窝窝和水晶肘,既有民间家常,又有地域特色。他谈品相、谈火候、谈馆子、谈文化,以文论食,食味人间。 -
红色地标丨延安时期的“窑洞大学”
大批文化名人、青年人奔赴延安。那时,共产党对抗战干部的需要也尤为迫切,迅速培养这些青年, 成了培养干部最有效的途径。已有的抗日军政大学已不能满足需要,急需新办一批学校。 张闻天这样的高级干部曾留学西方,对国外高校学科化教育更为青睐。大刀阔斧地搞专业教育,备受关注,却也招来批评,批评者认为学校应该按照社会实际需要来办学。 国共两党又出现大规模摩擦,国民政府停发了给共产党军队的军饷,并开始经济封锁。边区经济困难,来延青年人数骤减,前线又需要干部,1939年,中共中央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延安的学校向外分流发展。 (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
四川广元市民摘口罩扎堆喝茶,多名公职人员被追责
记者23日从四川省广元市纪委监委获悉,该市纪委监委对“2月21日利州广场坝坝茶经营场地人员大量聚集”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经研究决定,对广元市城管执法局广场服务中心主任张东予以党纪立案审查,对广元市文旅集团武则天文化旅游公司商管中心经理曹建峰予以政务立案调查;责令广场服务中心工会主席母绍宏等7名相关工作人员作出深刻检讨并通报批评。 -
钱锁桥 林语堂属于21世纪
钱锁桥认为,林语堂一辈子思索的是如何让中国文化重生,以及再造一个新的世界文明,“中国文化的重生之道”关键在于批评,一种具有全球视野、带有理性和建设性态度的批评 -
艺术界盛产“歌颂家”,而少“批评家”
“徐悲鸿是美盲”,张大千不是第一流的艺术家——这些批评的声音也富有启发性。 -
【24楼影院】《阿甘正传》:跟历史开个严肃的玩笑
这部电影与文学原著之间、电影中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能折射出许多有趣的话题,向来是意识形态批评的范本。不过这些并不影响我们随着阿甘喜怒哀乐,并不影响珍妮在大喊“Run,Forest,run!”时,我们的狂喜与感动。。阿甘是我们所有自诩为知识分子精英分子文化人的导师。 -
“牛皮癣”
从2010年开始,我尝试用各种手法拍摄“牛皮癣”。我希望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记录,而是用一种冷幽默的方式,透过“牛皮癣”,对我们当下生活、经济、道德、文化等层面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