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韩江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0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作家韩江,“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 1970年,韩江出生于韩国光州。1999年,她凭借短篇小说《童佛》拿到韩国小说文学奖。此后,她出版了《植物妻子》(2000)、《玄鹿》(2005)、《素食者》(2007)、《少年来了》(2014)、《白》(2016)等,新作《不做告别》中译本于2023年出版。 2016年,韩江以2004年完成的一部小说《素食者》获得国际布克奖,是迄今为止亚洲唯一一位布克奖得主。 2021年冬天,《南方人物周刊》借《素食者》再版的机会采访了韩江。采访中,我们谈论了她对人类悲剧的探讨、对暴力的质问,以及如何以诗意的方式,坚定而温柔地寻找希望。本文曾于2022年1月2日发布于《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号,原标题《韩江:以诗意探讨人类悲剧》 -
01:15
乔叶:虚构塑造的真实感很迷人
我觉得(小说)写作首先是情感,你什么样的理念,或者说包括这个小说被各种说是乡村振兴什么的,概念性的那些,都是后期总结的。但其实个人来说最朴素的出发点,最大的内因动力就是感情,我始终是这么认为,就是感情。所以我其实写这个小说的时候也经常哭,写我那个《最慢的是活着》的时候也经常哭。 我是一个特别野生写作的作家,没有人告诉我是该怎么样去写散文,那我就那样写,然后报纸和杂志都很欢迎,那就大量地写了好几百篇。所以其实是,早期写的是一个很潦草的,很幼稚的一个小小说训练,以散文的形式发的。后来我真的开始职业写作,我觉得太迷人了。因为它虽然是虚构,但是前提是你的虚构要强大,就是博尔赫斯说的强大的虚构产生真实,就它这个强大的虚构产生的真实,和你就是说从真实到真实它的力量感是很不一样的。我们看到比如说看《红楼梦》,然后你看《百年孤独》,然后看那个《霍乱时期的爱情》,看《金瓶梅》,他们其实都有这种说,强大的虚构产生的这种力量感,是要抵达一个更深的、更大的真实感,就这个太迷人了。 -
你写下的每一篇散文,都是认真活过的证据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篇好散文。 -
专题
从散文到剧集,创作者眼中的阿勒泰
-
散文如何影视化?《我的阿勒泰》开播,让李娟的文字美可视化
-
庞余亮:做文学的老顽童
童年的饥饿、青春的孤独和15年的乡村学校教学经历,在庞余亮的笔下呈现出清新、明亮而美好的文学质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第五届三毛散文奖启动 特色文化品牌将给舟山带来什么?
-
第五届“三毛散文奖”征集作品启事
-
用散文记录后,生活的鸡毛蒜皮都可爱了起来
-
00:54
温一壶月光下酒,品林清玄诗中的清欢|那年今日
林清玄,出生于中国台湾,祖籍福建漳州,是当代作家、散文家。作品《查塔卡的杜鹃》《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入选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星云大师赞他“文如流水,语似冬阳”,南怀瑾曾笑言“我的下册,就交给他写了”。 林清玄家境贫寒,为了生存连蟑螂都吃过。面对贫穷与饥饿,文字为他构筑出了心灵的理想国。他8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时拿遍了当时中国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 2019年1月23日,65岁的林清玄因心梗去世。去世前一天,他更新了最后一条微博:“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