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近入学”为何难以缓解焦虑?从牛校的产生机理说起 | 快评
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不同学生在资质、禀赋、后天学习都千差万别,他们的兴趣与程度也都各有不同,家长不可能不根据孩子的情况预先为高中、大学的选拔性考试做准备,好的中小学也会想尽办法挑选更好的学生,其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竞争机制,过往曾经存在的“小升初统一考试”就属于这种机制,如今由明入暗但指标项目已经协同进化的“择优招生”也不例外。 -
中小学流行“萝卜刀”惹争议:让孩子没有害人之心,比严防死守害人之物重要得多丨快评
“不要小看孩子”早就是教育学的共识。家长与学校都不应过度保护未成年人,或是完全否定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未成年人总有一天会长大,不可能一直将他们严防死守在无菌环境里,为每一丝可能的安全风险担惊受怕。正确的做法应是引导他们正确地评估风险,教会他们独立对抗风险的能力。否则,中文世界里就不会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样的名言。 -
法律明令禁止未成年人进KTV是误读:应避免过度保护误区,“别小看孩子”丨快评
未成年人总归是需要长大成人的,不可能一直处于“无菌环境”之中,也不可能始终将他们关在家长的金丝鸟笼里保护得面面俱到。事实上,“不要小看孩子”早就是教育学的共识,至少不应过度贬低乃至否定未成年人自我管理、明辨是非的能力。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比起以往显然是更快而不是更慢了, -
中国教育观察2021:没能让所有人满意,大体符合人们期待
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也显示:2021年工学和理学专业毕业生,无论初次就业率还是起薪,都明显高于其他专业门类。 北大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2021年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升入国内本科就读的比例,已达到19.2%(2019年还是15%)。 我在参加博士生培养环节答辩的间隙,向一位同事请教:作为一个教育财政学者,您认为中国教育的哪一个学段是教育投入的“短板”?她的回复是:我认为是学前教育。 -
道德品质也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对于社会公认的道德品质,为什么有的人从小就有,而有的人却一直没有? 缺乏教养是其中最常见的解释,但一个历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人具体是如何没能养成好的道德品质,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通常没有人会宣称为此负责。不过,大量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认为父母的教养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等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
免费教育推动者周洪宇:为了教育更加公平
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到全国人大代表,再到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如今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身上的标签很多,最有名的一个叫“周免费”。 -
除了考证,你有多了解教育学呢?
虽然大家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也一直在接受教育,但除去分数和练习,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又有多少了解呢?这一期推荐了十本教育学著作,一起一窥教育学的概貌吧。 -
幼儿园为什么要男教师
在众多媒体记者、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口里,一个本来对女性不公平的现象,变成了通过贬低女性的气质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歧视女性的问题。这本身就是最糟糕的教育。没有平等的观念,所谓的“阳刚气”只是虚骄、浅薄和粗鄙的代名词。 -
别无选择的中国妈妈
中山大学教育学教授冯增俊认为,东西方教育理念的本质差别在于“我们是为社会需要来选拔人才,西方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来对所有人的教育负责”。 -
“官味度”揭开教育科研官本位面纱 (从22467复制)
若按学科间“官味度”进行排序,则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管理学的“官味度”高于学科总体平均水平,中国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的“官味度”低于学科总体平均水平。教育学“官味度”最高,历史学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