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情往来,成了我和爸爸吵架的重灾区
年青一代因为更加注重自我感受,对亲情的需求并不强烈,同时,我们厌恶透了虚伪的逢迎和暗戳戳的攀比,更想把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而非无效社交上。 -
禁止上市奖励,不与结果挂钩:斩断中介与IPO利益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介机构从业者通过入股、获取上市奖励费的现象较为普遍。 “按工作成果收费,就会在利益驱动下推动成果的达成,当IPO有着巨大外部性的时候,就会有合谋甚至勾结的风险。” 如果地方政府之间相互攀比,“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上市公司过度融资”。 -
从七夕、情人节、520的衰落说起:单向付出的情感模式不可持续
良好的情感交流,一定是男女双向。一方持续付出,另一方坦然享受,这样的情感模式在经年累月以后,就会逐步变形。不是供养压榨的畸恋,就是一方肆无忌惮,另一方心情怨恨。很多热恋期男女以“对方愿意”为由,一味索取,享受“宠爱”,说到底是竭泽而渔。这样的情感模式里,充斥着算计和防范,攀比和炫耀,痛苦和挣扎。 -
学校询问家长“统一购买600元防攀比鞋”:目标错了,方法也不对 | 快评
近年来屡发的“家长群炫富”“中小学科创拼爹”事件显示,造成“攀比”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学校与家长,而不是心智未熟的未成年人。学校与其想方设法要求孩子“防攀比”,倒不如多搞“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样的德育,或者参考“德国禁止学校披露或了解学生家庭条件”“日本给食制度与制服文化”这种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尽可能地减少或是消除“攀比”作为贬义词的负效应。 -
洞穴潜水圈里的门派江湖:关于金钱、性命和纪录的游戏
挑战极限并不能被所有洞潜爱好者接受。“好胜心和欲望对我们来说,叫不良动机,是要避免的。如果说你潜水的目的是为了成绩,那你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理念。” 在这个约百人组成的小圈子里,除了是否允许独潜外,另一个分歧主要在于是否要追求深度。多位受访者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圈内确实有攀比深度的风气。 而拥有布引导绳权力的,通常是第一个进入洞穴的潜水者。然而有的潜水者为了追求第一,会把布好的主线扯掉,重新布线,并对外声称自己是第一个探索该洞穴的人。 -
攀比、说教、控制,年轻人逃离扫兴亲戚
重新定义亲情的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与自己相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不得向儿童兜售盲盒:未成年人应远离大额消费与博彩丨快评
未成年人血气未定,相较于成年人更容易陷入“刺激-愉悦-更强的刺激-上瘾”的赌博成瘾模式。盲盒厂商针对未成年人的心智特点,打了一套组合拳让孩子上瘾沉迷。比如以“联名款”盲盒收割孩子的情绪价值,以“隐藏款”的“抽中概率”捕捉孩子的赌博心理,以“集齐”的诱惑刺激孩子的攀比心理,甚至有小学生为了抽到隐藏款而花费2000元连买20套盲盒的案例。 -
母猪下崽也办酒席太疯狂:如何才能摆脱攀比之风、走出囚徒困境?
宴席多了很多,置办宴席的由头层出不穷,小孩满月,孩子考大学,在外买新房,买(或换)新车,子女参军,任何人过任何生日,不论是年轻人30、40、50,还是老人60、61、62。媒体还报道过更夸张的,在贵州某些农村地区,连母猪下崽也能成为办酒席的由头。 -
跟上“潮流”?儿童过度美妆不可取
儿童看见大人精心美妆跟着学,看到周围小朋友、同学打扮得花枝招展,会攀比、跟风。网络上的夸大宣传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扭曲甚至自卑心理。久而久之,那些长相平庸的所谓“丑小鸭”极易产生“容貌焦虑”,就会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貌,忽视内在气质,耽误学业,影响健康成长。 -
秀粉集资:被代理的投票行为?
“前面几届选秀的经验让粉丝们感觉如果集资进到了出道位,这个人的出道就是堂堂正正的,不存在做票,不存在压票。现在你灌我也灌,互相攀比。我们什么时候这么有钱了?” “参与选秀节目打投的粉丝们或多或少不是第一次追星,他们对于这些规则也不完全是蒙在鼓里。这是一种制定规则和利用规则的关系,在现有规则里面,怎么把这个游戏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