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院里的人类学家:“谈论养老生活永远不嫌早”
“田野调查期间与老老少少的交谈以及阅读《庄子》等书籍,改变了我对死亡和临终的看法,开辟了视死亡为朋友或老师的可能性。” 一位老人在午后去世,大家默默注视着护工把松松裹着遗体的褪色粉红床单提出来,砰一声把“物什”砸在金属推车上。推车给颠簸地推出去,午后恢复了一贯的平静。葛玫问一位老人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对方回答:“我羡慕她。” -
十部门联动,瞄准“号贩子”“黑护工”;中药材网购乱象被曝光丨周一健
央视3·15晚会曝光,所谓高端商务白酒“听花酒”存在过度营销、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行为;用处理不干净的劣质槽头肉替代五花肉做梅菜扣肉预制菜,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国内首个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滴眼液获批上市,但目前仍伴随市场争议。 -
一个护工管20个病人:全国政协委员张伟滨建言规范护工行业
老百姓有点看不上这个职业。像我们医院里的护理员,大都是农村出来的,而且年龄偏大,四十多岁已经算很年轻的,很多都是五六十岁了。 我建议护理员每天工作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2个小时,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护理人数限制需要根据不同种类的病人情况、医学学科特点要求。 -
医院为何指派护工、不允许家属陪护?警惕临时性管理措施永久化丨快评
任何为了应急而出台的临时性管理措施,如果增进了管理者的权力与利益,或产生了既得利益群体,那么,在应急事项消失之后,要废除此类措施就难了。为了维护这权力与利益,管理者或既得利益群体会提出新的理由,往往冠冕堂皇,试图让临时性管理措施永久化,从而永久性推高社会成本、制度成本。 -
长峰医院火灾21人遇难:护工说“看见和运送的主要是老人”
一位参与救援的护工称,听救援的消防人员介绍,东楼起火后,楼内一些房间由于空间狭小,存在一定救援难度。此外,楼内住院的多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也给救援带来了一定困难。“一间屋子里边放三张床,空间是很狭小的。” 火灾当晚,一些家属表示,医院尚未通知他们起火的事,也没有人告知患者的去向。“住院的病人都有手环,上面包含了病人的姓名、年龄、床号等信息的。” 在火灾前1个多月,2月27日,该医院召开过火灾防控工作动员部署会,相关介绍文章中还提到,医院值班人员每天都会对全院各部门容易引起火灾的部位进行巡查。 -
全国涉老警示案例:护工虐老被判刑,老人网恋被骗超46万
-
应对阿尔茨海默症:期待马斯克的“脑机接口”解决护理难题
脑机接口完全可用于AD辅助治疗。并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尽善尽美,关键是解决两大重要难题:其一是安全管理(防止老人走失、跳楼、引发水电火危险)。其二是便溺管理,只要减少意料外便溺问题(譬如四处涂抹、用秽物袭击护理人员、吞吃粪便等)就能大大减少护工因情绪失控而虐待老人的事件发生。 -
天价殡葬整顿背后:“池家”的太平间生意
“池家”的殡葬生意以“老殡葬人”池国生为核心,中标多家医院的太平间。 “(太平间)不会强制你消费,但会引导你消费,玩的是推销能力。譬如寿衣,殡仪馆450元,太平间4500元也敢卖。” “见过护工和护士抢遗体打架吗?”王宁透露,在医院急诊或者病房,护士、护工往太平间送遗体是有提成的,由太平间外包公司支付。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28日《南方周末》) -
我辞职看护耄耋老母之余:失能失智老人照顾问题需社会关注
很多舆论批评,谴责家政、养老院对老人照顾不周,而经历过才理解:家政公司、养老院、保姆、护工,都只是一个企业、一份工作,人家收取一定费用,提供相应的服务,而不是把命卖给你,没必要承担这么大风险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7日《南方周末》) -
江城寸纸⑫|害怕回家乡被歧视
张姐是一名感染新冠肺炎的外地护工。因“害怕回家乡被歧视”,她写信时选择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