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规民约不得与法律抵触:学者律师议农村未婚女争宅基地
村规民约不得与法律抵触,村里的说法不能大于法,哪怕他们写进村里告示牌都没用。 多数表决的操作方式等于给了村组干部一把尚方宝剑,可以让宗法观念拖住法律前行的脚步。结果可想而知,妇女就因为性别失去了她们应得的权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2025年5月实施,其中把草案中“群众认可、多数表决来确定成员资格”的条款删除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
用女性文字交流的密语者们:“我们所有的挣扎都在内部”
女书里没有颠覆性别秩序的创举,或者更为先锋的观念。 胡欣问何艳新,女书里好像从来没有讲述要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的内容。何艳新告诉她:“那时候没什么好处理的,丈夫不理你,你根本过不去。” “网是自我织出来的困境,想要挣脱也很难。” -
01:15
不用大富大贵也让人羡慕,东北独生女为什么火了?
“东北独生女”火了?最近,“职业规划还没做,先做投胎计划”的年轻人,又将“东北独生女”列入了“投胎志愿”。不少东北网友分享道:别的不多说,单“外卖随便点,爸妈不唠叨”“一觉睡到中午,没人来打扰”这两点就已经打败99%的小孩! 同时,广阔的东北大地还有着最为开明的性别观念,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北的男女比例是全国最低的三个省份。去年年底,一张东北居民楼窗口的照片火遍全网,评论区纷纷表示:“大家知道东北女性地位有多高了吧” 东北独生女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地享受到了自由与独立的快乐。父母一辈就主打“能过过,不能过就离”的观念,在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2022年东北三省的离结率超过48%。在“绝不委屈自己”的家庭环境下,东北独生女既受到父母的宠爱,又能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翱翔天际的“雌鹰”。 这和今年年初,罗翔引起网友强烈共鸣的一席话不谋而合——“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有一个善于制造内耗的人”。 在“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潮流中,我们都可以像东北父母对孩子那般,给予自己全心全意且毫无束缚的爱。这样的原生家庭你喜欢吗,来说说吧! -
捆绑便成夫妻
月老之于小丘,性别虽同而年龄有差,这或许由神话原理反映了中西婚姻观念的各自理解。作为照神意办事的撮合,咱这里大约更倾向于老成持重,而洋人那边可能却归结于少年心性。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
在日本,三位女性的婚育选择
在她们的经验里,日本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反而成为女性婚育的障碍。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令专家意外的人口数据背后:产业结构、科技冲击与抽样调查
“一个社会人群流动越大,越说明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说明流动的成本、流动的代价在逐年下降。” 广东之外,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份统计局在解读性别比问题时都提到,外省市流入人口性别比偏高导致本地常住人口性别比偏高。 “传统观念中,婚姻和家庭提供了很多生活方面的支持。科技的进步把附着在家庭上的效益一点点拿走,确实对家庭结构产生了冲击。” -
“做性教育,如果缺乏性别平等观念,就偏了”
报告显示,57%的大学生从没和父母谈论过“性”。到了大学阶段,只有52%的同学在学校接受过性教育。 沈桂香所在的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推进了十余年性教育校本课程,小学六个年级,每个学期6节课。 教育部颁发的本专科专业目录设置中没有性教育专业,没有专门培养性教育师资的学科,更没有允许进入课表的性教育学科课程。 (本文首发于2021年2月25日《南方周末》) -
“男性妥协”是因为女性的工资很重要? 学者眼中的男性农民工性别观念变化
在城市里,农民工们普遍感受到两种占支配地位的男子气概:一种建立在金钱上,集中体现于富有的企业家身上;另一种建立在素质上,集中体现在受过良好教育,技能精湛、举止得体的专业人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