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9
“慢慢熬过去”:走出积石山地震那一夜
2023年12月19日,在积石山6.2级地震第二天,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便组建了一支16人的心理救援队赶赴震区,如今已有更多医生提供线下与线上的心理援助,他们在携力帮助幸存者走出心理创伤的世界。 -
网络暴力为什么能杀人?“被几百几千根大头针扎,真的会扎死你”
尽管网络暴力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但目前还罕有专门针对网暴的心理援助服务。 “网络暴力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生活当中一个比较大的、应激性的创伤事件,它一定有隐藏性的危害。当遭遇了这种创伤,人会本能地、反复去体验这个事件,心理学中叫‘闪回’,关了电脑、远离了社交网络,它还是会不自觉地在你脑子里面反复体验,会有很强的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慢慢就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
从蔡天凤分尸案看人性幽暗:升米恩斗米仇,大恩反成大仇
民间为预防“恩将仇报”,提出了很明智的策略如“救急不救穷”。 当这种援助过于慷慨,且长久持续以后,就譬如你长年累月整斗整斗供给粮食,人性中的自私、贪婪、骄傲会产生心理异化:你的无私帮助被其认为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而如果减少或停止援助,他就会认为你背信弃义、为富不仁,因而暴怒地攻击你。 长期受人恩惠者,所欠的人情债压在心头,还会产生心理自卑感,由自卑而生怨怒,企图一劳永逸地摆脱这种心理被动地位。 -
MU5735航班132人全部遇难,“家属心理重建是很漫长的过程”
“确认遇难和搜救结束很重要,这能让家属有心理预期和真正接受亲人遇难的现实。一般会在第七天左右明确是否死亡,头七祭奠是比较重要的哀悼仪式。” “带一抔土回去是非常好的追思形式,我们有时候需要有形的东西来寄托哀思,泥土本身有这样的文化意涵。” “航空公司应该建立心理援助热线、网站和志愿者服务,让空难家属随时获得帮助。空难涉及很多复杂的赔付问题,如果原因调查不清楚,可能会带来持久的创伤。” -
两会公益观察丨反家暴的背后:并非选择离开与否,而是需要重建生活
在“万家无暴”项目创始人万飞投身于反家暴事业的这些年,对受害者被家暴后的绝望与恐惧感同身受,“受暴之后的受害人往往非常急需一个安全的容身之地,他们所遭受的心理恐惧是无法想象的。” 医疗支持、生活保障、特殊照顾、心理疏导、法律援助、职业培训,还有成因极其复杂的生存困境,“当受害者还有孩子、老人等需要照顾时,受害者很难将全部精力用来解决家暴及后续的生存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安庭在提案中点出了问题所在,而这些都需要有人来做。 反家暴的背后,不是受害者选择离开家或者不离开,而是需要一个重建自己生活的机会。 -
穿越疫情,回“家”:心理援助者眼中的隔离家庭
家庭聚集性感染是广州本轮疫情早期主要特点之一,“其实每一个家庭都要停下来去反思,平时生活节奏太快,你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亲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支撑阿威没在戒断折磨中放弃的理由很多,但回忆起那段时间,他脑海里一直盘旋的,是父亲发来的一句语音:“你一定不要让我过于担心”。 一名医护妈妈在视频通话里,对孩子的哭泣心碎。尽管丈夫没有责怪,但她对丈夫偶尔表现出的一点点沉默也难以忍耐,热线里她对着叶韬痛哭:“我对不起孩子……” -
汕头为海外留学生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全天在线,用潮汕话拉近距离
来自广东汕头的一条热线把游子与家乡连接了起来,电话这头的潮汕话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建议缓解了异乡学生们的紧张情绪。 -
一场无人能逃的心理战役
那些捂了一个多月的心理伤口,通过在电话连线或前往疫区一线的心理援助,正在一点点被看见。“有的人(症状)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心理问题的显现现在处于缓慢的开始(阶段),慢慢上升,但没法预测” 要弥合整个城市的伤痕,刘恩益开出的“药方”是尊重与倾听。“每个人都有情绪,但可以控制,不越界,对别人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彼此更多理解。”简单质朴,却也是在这场无人能逃的心理战役里行之有效的根本之法 -
江城寸纸⑧|帮患者家属戴好“心理口罩”
心理援助能为抗击疫情做些什么?雷五明在信中给出了答案。 -
防疫战下半场,谁来驱走心理病魔?
随着疫情平稳,援鄂医疗队陆续撤离武汉,疫区居民和一线医护人员的恐惧、焦虑等急性创伤反应也基本过去,但“时间会抚平一切伤口”并不完全成立。 湖北大学心理学教授邓晓红估计,灾后的三到六个月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感染者、被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丧亲者、儿童和老人都可能是PTSD或病理性哀伤的高风险人群。心理援助工作者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尽早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评估、筛查、干预和治疗。 应当组建一支训练有素、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而不是临时招募、匆忙培训、紧急上阵。不然,下次重大灾害发生后,“战时一哄而上,战后一哄而散”的现象还会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