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战下半场,谁来驱走心理病魔?

随着疫情平稳,援鄂医疗队陆续撤离武汉,疫区居民和一线医护人员的恐惧、焦虑等急性创伤反应也基本过去,但“时间会抚平一切伤口”并不完全成立。

湖北大学心理学教授邓晓红估计,灾后的三到六个月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感染者、被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丧亲者、儿童和老人都可能是PTSD或病理性哀伤的高风险人群。心理援助工作者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尽早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评估、筛查、干预和治疗。

应当组建一支训练有素、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而不是临时招募、匆忙培训、紧急上阵。不然,下次重大灾害发生后,“战时一哄而上,战后一哄而散”的现象还会重现。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心理防疫战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图为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热线办公室,心理咨询师在接听来电。 (新华社/图)

(本文首发于2020年4月2日《南方周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线报道”)

随着疫情平稳,援鄂医疗队陆续撤离武汉,疫区居民和一线医护人员的恐惧、焦虑等急性创伤反应也基本过去,但“时间会抚平一切伤口”并不完全成立。

湖北大学心理学教授邓晓红估计,灾后的三到六个月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感染者、被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丧亲者、儿童和老人都可能是PTSD或病理性哀伤的高风险人群。心理援助工作者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尽早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评估、筛查、干预和治疗。

应当组建一支训练有素、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而不是临时招募、匆忙培训、紧急上阵。不然,下次重大灾害发生后,“战时一哄而上,战后一哄而散”的现象还会重现。

闪回,心理学专业术语,指个体不由自主地、反复回忆灾难的图像,伴随强烈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对71岁的退休教师陈芳来说,闪回由老伴生前的一个个生活碎片拼接而成。

老伴因感染新冠肺炎离世。非常时期,陈芳还没来得及好好告别,殡仪馆便拉走了老伴。一个环节让她始终难以释怀:丈夫曾是体育老师,身体一向不错。如果当时能住上院,及时得到救治,可能就不会出事了。

一切与逝者无关的记忆仿佛都被清除。拿起早餐,老伴生前爱吃奶黄包的画面时时在脑海中闪现。“走不出”的境遇就像一个沼泽,困住了她的大脑。

世卫组织在2003年出版的《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健康》提到,大型灾难发生一年内,超过20%的人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长期心理干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显示,2008年“5·12”汶川地震6个月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达9.7%,而SARS两年后,有10%左右的受灾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和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率先开通了咨询热线。其后,国内上百家心理学会、心理咨询机构、医院共开通免费心理援助热线613条。国家卫健委还派出415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前往湖北,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

随着疫情平稳,援鄂医疗队陆续撤离武汉,疫区居民和一线医护人员的恐惧、焦虑等急性创伤反应也基本过去,但“时间会抚平一切伤口”并不完全成立。心理工作者们感到,心理防疫战的“下半场”其实才刚刚开始。

从“紧急包扎”到“纵深干预”

3月中旬,心理咨询师陈志林突然感觉热线电话的“风向变了”。

从2020年1月24日开始,这位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就在网上公布了疫情心理困扰免费咨询热线,还在多个社交平台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中一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