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也会筛选智商?双相情感障碍真的是“天才病”吗?
今天(3月30日)是梵高的诞辰,他不仅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因此每年的3月30日也被定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统计了1400位艺术家,其中74%具有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正因如此,这种病也被称为“天才病”。那么,它真的是天才们的专属吗? -
心理咨询师眼中的吴谢宇:没有自我的敌意自卑者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最早的童年记忆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基调。一直自卑的吴谢宇努力地过度补偿,但是内心却异常空洞。自卑感是在心理成长过程中没能建立自我的结果。因为急于优越于他人,没能踏踏实实地去成长。可以说,吴谢宇是没有自我的。 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难免会感到不同程度的自卑,但你可以选择通过自爱,最终成长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丛林法则信奉者的内心世界
心理学家尝试走进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内心世界,去了解环境之外的人格特征是如何参与塑造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 (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 -
自信的“防骗专家”照样被骗:骗子多是深谙人性弱点的心理学家
民间所谓“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诠释的是一种劝人“无差别”谨慎的民间哲学,告诫的正是那些自以为是的“防骗指南”以及对“人生导师”的迷信。说到底,骗子多是心理学家,他们利用的是人性的弱点。而毫无疑问,自诩“防骗专家”的傲慢、侥幸心理,是最脆弱、最易利用的人性弱点。你以为的“铜墙铁壁”,不过是他们眼里的“纸房子”。你的“超高防骗能力”,不过是送给骗子的“投名状”。 -
婚史复杂的人并不比单身更幸福
心理学家尝试对婚姻这一复杂关系的长期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结婚的人感受到的幸福感只比长期单身的人略高,而经历过结婚又离婚等婚姻状态变化的人,与长期单身的人在幸福感上没什么区别,甚至更不如意。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17日《南方周末》) -
1万小时定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效
心理学把这一规律表述为1万小时定律。任何人,只要付出了1万小时以上的刻苦练习、实践和工作,就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中的大师、大咖或者成功人士。但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心理学家布鲁克·N·马克纳马拉(Brooke N. Macnamara)等人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却挑战了这一说法。 -
“国民心理学家”解读德国的社会危机
德国人日渐感到不满和迷失,并对既存的规则和制度产生怀疑。这种不安是一个时代转变的体现。 -
并非所有的孤独都是有害的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并不都是有害的,在有些时候,它能给人带来好处。那些主动选择孤独的人清楚他们想要的是什么,而对于被动选择孤独的人,则有可能是抑郁等精神类疾病的信号。 -
人们为什么会自杀?
新西兰心理学家白令认为,在普通人群中,大约43%的自杀行为变异可以用遗传因素来解释,其余的57%可以归因于环境因素。 -
人为什么被“说服”
说服不同于说理,说理注重的是过程,而说服只着眼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