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法律书店寻找正义
全国政协委员徐玖平:开发心理健康大模型,防范重大极端事件
心理咨询师数量较少,且城乡分布不均。建议开发心理健康大模型,提高心理评估和干预的覆盖率与可及性,以更精准的方式“智能化”筛查潜在的需要重点监测人群。 保障安全不应以牺牲隐私为代价。在发挥技术优势的同时,确保心理健康数据的合理使用,使其取之于民、服务于民,而非成为隐形的“电子围栏”。 调解须在合法合规框架内进行,禁止突破法律底线“息事宁人”。限制无理诉求进入调解,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避免“按闹分配”挤占公共资源。“0人在意”的年轻人,被AI抚平情绪褶皱
“当我被情绪瞬间吞噬,就像被人摁在沙发上动弹不得,心理医生不能随叫随到,但拆老师(ChatGPT的谐音称谓)可以,而且是免费的。” 蓝振忠认为,AI心理咨询胜在智商,难在情商。智商关乎答案对错,而情商考验的是回答方式。 当前“AI+心理”主流应用的特点是,限于一般心理问题人群的情绪疏导和陪伴,不适用于严重心理疾病的治疗。李松蔚被控“利用心理咨询实施性侵”:凸显心理咨询行业伦理的脆弱性 | 快评
心理咨询行业的伦理守则对来访者与咨询师都相当脆弱,任何一方都很容易逾越伦理的界限,不成比例地侵犯对方的权益:咨询师单向的性侵,来访者单向的钟情妄想,双方双向的性移情与情感关系,等等。且不说“谁负责”本身就难以认定,事后也会存在“追责难”的问题。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本应只是银货两讫的民事交易关系,却呈现出比师生关系更显复杂的样态。“金室后裔”“北大心理学学士”完颜慧德引争议:谁制造的流量狂欢? | 快评
完颜慧德能够走红,除了“心理咨询”的“专业人设”之外,其浓重方言味的普通话,在网络传播中以其“谐音”获得了二次传播的神奇效果,引得网友纷纷“模仿”“二创”,收获不少娱乐效果。网友的关注早就已经不是冲着“心理咨询”的服务而来,而是将她的视频变成了一个混杂着“审丑”、嘲讽、谐谑、搞笑、模仿、“找乐子”等多种情绪的流量出口。我们需要陌生人来辅导人生吗?
人生教练(life coach)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21世纪初逐渐传入中国。他们承接的客户话题涉及职场、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个人成长等方面。人生教练市场目前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制约,若要长远发展,需要更多规范管理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清华博士当占星师:算命作为职业,合法吗?
事实上,算命更多的是一种逃避。真正的勇气是在历经磨难后依然能保持勇气和决心,基于理性与勇气,去寻找解决之道,直面不确定性。求助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去调整心态、面对现实,也比算命更靠谱。心理咨询中的性争议:“咨询师没有任何理由和来访者发生性关系”
如果来访者是自愿的,在其他行业可能不是问题,但是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它就是伦理问题。因为你可能利用了来访者对心理咨询职业的信任。 来访者感到自己爱上咨询师并不是错,但可能是错觉。咨询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其作为咨询中重要的临床议题进行专业的工作。 最简单直接的解决方式,就是建立执照制度。拿到执照才能够做心理咨询师,然后接受国家和行业协会的监管。魏明毅:“像个男人”的要求如何伤害男人
“当一个人的苦难来自社会结构,却被视作是个人的问题时,他可能会动弹不了,有很多自责”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交友软件和心理咨询流行,我们对爱和自由却更迷茫?
“我认为失望和重新振作之间的摇摆是人们使用网络交友的核心”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