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丨快评
一个现实的执法问题是,老人过了一定年纪,哪怕违法犯罪也不会被拘留收监,这本身就会造成一种激励,你扶了老人后对方冤枉你撞了他,哪怕你事后用证据自证清白,诬告在司法实践上对老人来说也往往没有什么后果。还有一种司法观念,认为老人年老体弱,是“弱势群体”,与所谓的“强势群体”发生纠纷,会不管是非曲直,而倾向于让后者承担责任,这种偏袒会激发人性之恶,事实上受到系统性偏袒的群体才是真正的强势群体。 这些问题才是亟待解决的。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之所以会成为问题,这些执法与司法实践上的系统性偏袒难辞其咎。 -
一年可以换一次性别:德国立法“性别自由”彰显身份政治困境 | 快评
“身份划分”便于宣导意识形态与动员社会运动,但无数难解问题也随之而来:谁才是弱势群体?难道两个各项条件都千差万别的自然人,也会因为性向而被划归“同一身份”?究竟有多少“弱势群体”需要照顾?彼此之间又需要怎样划分三六九等、决定谁照顾谁? -
以安全或环保为由,全面禁止“老头乐”合适吗?
只不过,“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等口号的背后,老人、残疾人、中低收入者等经济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和生活诉求是否会被忽视?基于“我国有六亿人每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现实,对于更符合相关群体实际需求和经济承受力的平价商品,哪怕存在问题,有关方面应更多督促其加以完善和整改,而不是一禁了之。 -
女子裸贷五千到欠五百万:在人性自由堕落中被骗子精准套路丨快评
猎杀式放贷的一般定义,“通常以不了解信贷市场、信用记录较低的弱势群体为对象并导致他们严重的个人损失,包括陷入破产、贫困和住房的赎回权被取消的一系列放贷行为”,这也符合多数诈骗案件的情形。 -
女子造谣邻居为生儿子连生七女:法律严惩不应有“性别偏好”丨快评
男女差异是一个实然而非应然的事实判断,不应上升到价值判断乃至反向歧视。正视乃至尊重男女天然的生理差异与角色分工,与男女权利平等并不矛盾:比如女性并不适宜急难险重的重体力活,不必承担只有男性才更合适的社会角色;女性更擅长教育、护理、语言等领域,因此也会在这些领域拥有更多的职业机会。“反串黑”“偏向性执法”“自认弱势群体呼叫特权”并非男女权利平等之道,而是固化性别对立、堵死真正权利平等的取乱之由。 -
红馆演唱会事故背后:演出市场“野蛮生长”埋下的雷
演出过程中,金属疲劳导致钢索断裂,悬挂的巨型电子屏幕坠落,将舞台中央的两名舞蹈演员砸中。“对舞台安全这种事情,演员也属于弱势群体。” 一台演唱会最大成本是明星出场费,舞台成本通常不超过20%。舞台搭建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地的小供应商很多都是从工程队、装修队转型而来。 2022年开始,监管部门要求每个演出场馆应该配有安全员,保证每一场演出的安全性。但是安全员证只需要有高空作业证和电工证就可以获得。 -
电动车闯红灯出事故被定全责引关注,道交规则应与时俱进丨快评
即使认为行人、非机动车是“弱势群体”,需要更多保护,也可以只在交强险责任范围内进行赔偿。如此,才能维护没有过错的机动车一方的利益,让有过错的行人、非机动车一方付出更大的代价,以减少他们违法的冲动。 -
杜伦大学“性工作者支持课程”争议:“保护弱势群体”的理由站得住脚吗?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杜伦大学的价值观,提供经济援助让学生免于出卖肉体的不幸遭遇,开班培训以“确保学生安全”地出卖肉体,哪一个才是大学对弱者同情的体现呢? (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18日《南方周末》) -
代孕是对弱势群体的物化
-
快评|否定“死者为大”坚持从是非曲直出发,是真公平正义
法律的职责是鼓励合法,惩治非法,这就必须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守法者不受损失。否则,看似对弱势群体的公平,实则将损害整个社会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