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没换岗的“打工人”,从剥线小工变成了大国工匠
“我是个不安分的人。”张霁明说,看到问题就想解决,看到可能性,就想去验证。 作为一名听力受损的工程师,他习惯于沉浸在技术世界里,静静地钻研电网系统的一组组数据、一次次参数调整,而与此同时,他却从不满足于现状,总在探索更先进、更可靠的电网技术。大厂工程师纷纷入职高校,未必是“卷”不动了
企业的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研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进行高校之外的二次深度培养,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产业界摸爬滚打的大厂工程师们,怀揣着丰富的实战经验重返高校讲台,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多方携手商业核聚变,人类能否驾驭恒星的能量?
工程师与科学家、科研机构和商业企业纷纷携手商业核聚变,人类能否驾驭恒星的能量?2030年会是一个关键时点。见非凡|刘争平:丈量世界屋脊的脚步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中,你我总会有一些时刻,憧憬着能够打败生活的曲折坎坷,创造非凡。 见非凡品牌计划,希望与众多领域的“非凡大师”们相遇,从一张张面孔、一个个故事里,看见非凡,听见非凡,遇见非凡。本期,南方周末对话工程师刘争平,回顾在青藏高原筑起天路的岁月。- 01:8
“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回忆南仁东:他说我只能成不能败
“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在采访时,回忆了南仁东对团队的影响。 #科创连连问【丁泓禹】
他曾是3M中国最早的技术服务工程师之一,现在是3M全球资深副总裁兼3M中国总裁,亲历3M中国从进口产品代理到建立创新体系并不断推出创新产品的全过程。设计向善的注脚,是创造属于“人”的发明
AI时代,我们依然在一届又一届的戴森设计大奖的获奖者身上看到了“人”的不可替代性和主体性,而这也印证了戴森始终信奉的“原创思维,突破创新”的理念。 戴森正通过创新科技以及其背后独特的工程师文化,解决那些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塑造一个创新驱动的未来。同时,这也让年轻一代的新生力量看到成为发明家的可能,以创新之力,绘制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太空征途将有“港澳面孔”,“载荷专家训练至少历时六年”
航天员分三类,分别是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每一次航天任务都有不同的目标,载荷专家主要利用太空站里面的环境,进行太空科学实验。”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探月工程中的多个重要阶段,香港都参与其中。超大地磁暴对身体健康影响微乎其微丨周一健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工程师王聪表示,特大地磁暴对于生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依赖地磁导航的生物上,比如信鸽,对于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