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属上班“摸鱼”被领导辱骂,法院判侵犯人格权
2023年6月18日,刘某还在微信群中对万伊健说,“最适合你的工作可能是去坟场念悼念词”。 “如果私下场合骂,因为没有在公众场合,没有其他人知道,就不构成名誉侵权。但是辱骂行为本身是侵害人格尊严的行为,所以在司法实践中一般适用一般人格权去保护。” -
奋力上岸后,才发现岸上也很苦丨人在职场
每调走一个同事,我就接手一份新的工作,而又迟迟不加新的人进来分担我原来的工作。导致我最后一个人身兼数职,最夸张的时候,我微信上有大几十个微信工作群,QQ工作群比这更多。 -
女留学生泰国被杀之前,三名青年嫌犯的小城人生碎片
在邻居的印象里,陈某康与周某甲在学校小有名气,“他们在那一届也算是老大的”。其中,名气更盛的是绰号“二飞”的周某甲。 南方周末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陈某康或参与了电信诈骗。小学同学蒋陆称,陈某康常年往返缅甸,一两个月去一次,目的是洗钱跑分,以此赚取佣金。 在朋友的认知中,三人前往泰国前,都没有正经工作,更像是县城的“无业游民”。 就在案发当天,嫌疑人还在社交平台若无其事地给朋友留言。蒋陆发现陈某康还在微信群“冒过泡”,吴海波发现周某甲和陈某康给自己的抖音自拍视频留了言。 -
“没见过这么凶猛的水”:清远抗洪救援72小时
“一进去就没信号了,失联了。里面一片漆黑,没电也分不清东南西北,水下也有很多障碍物,当时大概是晚上十点多,水退得比较急。” 社工张静怡与同伴组建了微信群,在当晚涌入了上百名志愿者和求助人。张静怡很快发现,除了清远市,还有很多英德和阳山的居民求助信息。 “洪水逐渐退去后,我们需要消毒粉、抗菌液、扫把、手电、铁铲、水枪和弥雾机等物资。”6月24日,清远市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
在健身房、网吧、公路上过“集体生活”:与陌生人一起隔离
Vivian下水不到10分钟,小区“只进不出”的封控措施就来了。随后的5天4夜,Vivian只得与健身房内三十多名顾客、近二十名工作人员一起度过。 有一次,核酸检测人员发现他们没有食物,便把车上的食物全部给了他们。刘进说,从那天开始他发现,求助检测人员其实很重要。此前他们吃了6天方便面。 沈星移很快收集了每个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和基本信息、特殊需求。有人需要加班,有人需要带娃,有人需要上网课,有人习惯晚睡,那只留在健身房里的狗也需要狗粮。 解封回家后,这个因隔离建立的微信群更热闹了。很多人还是会想念这个健身房里发生的一切,Vivian还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更新他们一起隔离时候的照片。 (本文首发于2022年3月31日《南方周末》) -
价格战歇火,义乌快递业被“分蛋糕”?
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义乌,是快递业必争之地。快递业价格战年年打,客观上降低了电商行业的成本,有助于义乌商品行销全球。但过低的价格,又给快递业自身带来了风险。如何让市场竞争正常运行,又不至于越界,对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义乌邮管局工作人员每天会在微信群公布六家快递公司的快递量和市场占比,如果哪家快递超过规定份额,数据会标红,相关快递公司负责人将被约谈。 -
首案宣判背后,揭秘 “微信解封”暗链
按照微信要求,需要邀请符合条件的微信好友辅助,才可以解封,由此孕育出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微信解封”。 南方周末记者在广州部分地铁口曾目睹过类似的情形。一群年轻人打出帮忙扫描“支持创业”的口号,送出一些小礼物。一扫码才发现根本不是关注公众号,而是弹出“微信辅助”的对话框。 截至2020年4月8日,短短几个月时间,工作室相继解封了3315个诈骗微信账号,涉及诈骗案件300多起,其中有立案的12起诈骗案件中,被害人被骗总金额就高达96万余元。 -
防止交叉感染,常规诊疗暂停 ——那些为新冠肺炎“让路”的患者
一些原本节假日还忙着开会“飞刀”的外科医生,最近基本没什么活儿干,闲得在微信群里聊起了天。北京、上海等地肿瘤相关科室的病房基本不收治外地病人,一些病房被清空,非急诊手术统统取消,“原先需要提前三个月排期,现在突然空了下来,有些大牌医生心理落差特别大。” 人群聚集有相互传播“新冠肺炎”病毒的风险,加之全国已经出现了一些无症状的“隐形感染者”,医院无法仅通过测量体温排除是否感染。特殊时期,医院显著压缩收治人数,各种检查基本暂停,没有诊断结果,手术自然也没法做。 2020年1月28日,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下发通知,要求做好疫情期间特殊病人的医疗保障工作,其中专门提到了要满足慢性肾衰病人、孕产妇、外科疾病等人群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
交通停摆之后,武汉医护人员出行难怎么解决
1月25日年初一这天,小熊(化名)手机铃声就没有停过。她手机里有近30个武汉本地的微信群,有的负责对接物资,有的负责接送医生护士,还有的积极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就近住宿。23日,武汉市暂停市内外公共交通,小熊和朋友自发组织起善缘车队,接送医务人员出行。 -
饶毅“举报信”背后:学术科研造假的冰山一角
饶毅如往常一样分享着学术文章,他的社交平台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而外界正因他的一封草稿信而沸腾。 2019年11月29日,一封饶毅写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的信在网络上流传,内容涉及质疑三位科研工作者涉嫌学术造假,迅速发酵为“饶毅打假事件”。信的落款时间为11月28日。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饶毅称该信“没有发出,有过草稿”。至于它如何传播出去成了谜。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这封草稿信最初出现在四百多人的微信群里。南方周末记者多次联系饶毅,试图了解事件经过,但未得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