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举报信”背后:学术科研造假的冰山一角
饶毅如往常一样分享着学术文章,他的社交平台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而外界正因他的一封草稿信而沸腾。
2019年11月29日,一封饶毅写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的信在网络上流传,内容涉及质疑三位科研工作者涉嫌学术造假,迅速发酵为“饶毅打假事件”。信的落款时间为11月28日。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饶毅称该信“没有发出,有过草稿”。至于它如何传播出去成了谜。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这封草稿信最初出现在四百多人的微信群里。南方周末记者多次联系饶毅,试图了解事件经过,但未得到回应。
责任编辑:邢人俨 宋宇
(本文首发于2019年12月12日《南方周末》)
1978年至2017年,美国发表全球科研论文占总量的30.7%,撤稿占比28.1%;英国发表占比7.9%,撤稿占比5.0%;日本发表占比6.8%,撤稿占比9.5%;中国发表占比8.2%,撤稿占比24.2%。
“首先是国内的评价体系以发表文章作为行业成果,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以发文章为第一要务。当然国际上也是一样,但国内评价体系更单一。另外,国内体系对于人的容忍度更低,比如要求五年一定要发文章,国外周期也许会稍微长一点、更包容一点。”
饶毅如往常一样分享着学术文章,他的社交平台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而外界正因他的一封草稿信而沸腾。
2019年11月29日,一封饶毅写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的信在网络上流传,内容涉及质疑三位科研工作者涉嫌学术造假,迅速发酵为“饶毅打假事件”。信的落款时间为11月28日。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饶毅称该信“没有发出,有过草稿”。至于它如何传播出去成了谜。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这封草稿信最初出现在四百多人的微信群里。南方周末记者多次联系饶毅,试图了解事件经过,但未得到回应。
2019年6月25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11月27日,首都医科大学收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一封信函,请其调查饶毅论文涉嫌存在不端行为。该调查指向的是2018年年底饶毅实验室与密歇根大学教授管坤良实验室合作发表的多篇论文。自饶毅上任校长,至调查函发出,时隔仅五个月。
饶毅在信中反驳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调查指控,最后转而建议后者调查另三位科研工作者涉嫌学术造假行为。他矛头对准的三位学者分别是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耿美玉。
饶毅直指李红良“17年如一日明目张胆的造假”,至于具体造假内容,饶毅在信中并未指明。
被饶毅质疑的第二位科研工作者裴钢,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校长。饶毅的质疑指向裴钢1999年发表的论文,该论文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经费支持下发表。
饶毅认为该论文图片造假,理由是“GPCR需要七重跨膜区域才有功能,裴钢号称只要5重跨膜,而且居然两个GPCRs都是这样的,出了3个同样错误的图”。
GPCR即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大类膜蛋白受体的统称。“天然状态下GPCR需要七重跨膜,人为把跨膜缩减到五次,是想通过实验去验证五重跨膜这些区域都有什么功能。五重跨膜有无功能通过做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思考